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

ID:33773736

大小:214.5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2-28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_第1页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_第2页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_第3页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_第4页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量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引言在基础教育研究中,教科书始终处于重要而显赫的位置。而在教科书的研究中,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更是提高研究实效,进而完成研究任务的利器。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它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同时,它还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参照。教科书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虽然不是唯一的载体),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重要依据,在中小学课程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因而,教科书的研究是课

2、程研究的核心内容。自1977年邓小平指导教育工作大力发展课程、教科书研究开始,我国教科书研究进展迅速,出现了一些教科书研究方面的著述,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的层面或经验的层面或教科书某个问题的局部探讨。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除上海外,全国各地出现“一标多本"的教科书使用新格局。教科书多元化带来了教科书的发展契机,教科书的使用者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但与此同时,教科书的雷同、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教科书的“多样化”变成教科书的“多本化"等倾向的出现,也使得教科书评估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一线教师的重要工作和必须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课程研究水平的

3、提升使得研究课程、教科书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阐述日渐增多。高校的硕士、博士论文中,以教科书为研究题材,选择从不同的侧面或视角切入去探讨教科书的本体理论问题的硕博论文数量快速增加。在具体学科教科书研究方面,高校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教科书研究已然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同类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有关教科书研究的方法稀少而零散,不少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构建恰当而有效、简洁而实用的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难点和“瓶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科研最重要的计算工具。这

4、扩大了数学方法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使用范围,使量化研究方法成为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之一。综观国内外教科书研究的实际,开展教科书量化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问题及研究设计一、研究的背景从教科书发展的历程、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和教科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方面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一)教科书发展的历程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统一的课程和教材。中小学各科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写、出版了九套中小学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陆在教科书的管理体制和编审制度上进行改革:由“一纲

5、一本”发展为“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由“编审合一"改为“编审分开”。一方面鼓励编写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教材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所有教材都要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择优推荐。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情形来说,大体经历了“学习苏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恢复传统,加强‘双基’’’“在经历曲折后反思,注重训练,培养能力”“深化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这样四个阶段。∞关于新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计划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以文化大革命前的为主、其中包括文化大革

6、命刚结束时期为拨乱反正所编订的各套计划、大纲;第二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要包括1985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所编定的课程计划、大纲等;第三代自1998年教育部起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来颁布的课程计划等。②第一代教材和第二代教材,它们都属于学科中心主义占主流的组织体系。以学科为本位(或称:知识本位)的课程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甚至被窒息的人。第三代教材已向着经验和体验为本位的课程观迈进,它力图改变传统课程只重认知智慧,而忽视学生情感智慧和道德智

7、慧的封闭状况,切实关注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传统课程观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而新的课程观则跳出了纯认知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态度等)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因素之外,学生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①崔峦.大陆地区教科书的发民—}个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EB/OL].http:Nwww.pep.com.cn/xiaoyu/shuwu/xy_dsyz/shuwul/200706/t20070628_39960

8、9.htm,2009-03-07.②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及其课程观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26.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量化方法是教育科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