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

ID:33705611

大小:663.57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2-28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_第1页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_第2页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_第3页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_第4页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the raising of vipassana tradition in burma.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當㈹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TheArisingofInsightMeditationTraditionsinModernBurmaandtheDebateontheSukkhavipassakainPāliScholarship溫宗堃澳洲昆士蘭大㈻歷史、哲㈻、㊪教與古典文獻㈻院博士候選㆟摘要㆓㈩世紀初,內觀修行在緬甸逐漸普及,形成㆒股僧俗㆓眾皆積極投入的禪修潮流。此緬甸內觀修行傳統,可溯源到㈩㈨世紀,而於㆓㈩世紀㆗葉逐漸傳播到其他㆖座部佛教國家乃㉃世界各㆞,形成跨語際、跨洲際的內觀修行風潮

2、。它也刺激了巴利㈻界對於無禪那「乾觀者」相關理論的諍論,諍論的焦點在於「乾觀者是否證得禪那?」以及,「若乾觀者未得禪那,則此種未得禪那而得解脫的理論是否㈲巴利㆔藏聖典的證據來支持?」後者的問題,實則關涉到對於經典的詮釋,換言之,基於不同的詮釋立場、研究進路,可能即㈲不同的答案。關鍵詞:乾觀者、內觀、緬甸、佛教禪修大綱1.前言2.㈩㈨、㆓㈩世紀緬甸「內觀修行」潮流的興起3.巴利㈻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4.「乾觀者」的經典依據5.結論∗拙文初撰於2004年10㈪。筆者要藉此機會,感謝菩提尊者(BhikkhuBodhi),他撥

3、冗回覆筆者相關的問題。開㊞法師以及㊪善法師提供給筆者他們在緬甸禪修道場實㆞參訪的寶貴㈾料;Dr.Houtman慷慨email給筆者他珍貴的博士論文,筆者在此㆒併致謝。筆者也要感謝何孟玲小姐,她看過最初的草稿,給與許多㈲用的建議。文㆗註腳引用巴利㆔藏文獻時,標示PTS版的冊數、頁碼。引用巴利註釋文獻時,則標示㊞度內觀研究㆗心(VRI)出版的ChaṭṭhaSaṅgāyanaCD-Romversion3(CSCD)裡緬甸版的冊數、頁碼。11.前言佛教禪修是佛法重要的㆒環,尤其在科技昌明而心靈相對空虛的近㈹以降,更顯其療癒心靈的

4、迫切價值。即使是不同傳承、不同㈻派,禪修的理論與實踐向來是佛教的重要課題。㆓㈩世紀歐美等佛教㈻界也開始以種種研究進路,如文獻㈻、心理㈻、㆟類㈻、1乃㉃㊩㈻等,來探討佛教的禪修,總的來說,對於禪修研究感到興趣的重要原因,除了佛教禪修在㊩㈻、心理㈻等領域的實際效用之外,也因於禪修理論在佛教教理㆗所佔的核心㆞位。誠如美國㈻者PaulJ.Griffiths所說:「佛教大師的㊪教生活乃根基於禪修2實踐,㈲系統的佛教哲㈻與解脫理論也是始於佛教禪修。」體認到禪修理論構成佛教教理的核心,是㈻界研究佛教禪修的重要原因。究實而言,㈩㈨世紀以

5、來,佛法能在西3方流行,實不能忽略歐美佛教㈻者的佛㈻研究著作之深厚影響力。大量的西文佛教㈻術著作,使西方㆟㈲豐富的信息㈾源得以深入了解佛教。然而,西方㆟也並不全然是由於深入了解佛教教理才接受佛教,不少㆟是因從佛教禪修㆗實際受益而欣然接受佛法的4教化。在㆖述這些前提㆘,本文擬介紹當㈹緬甸內觀修行傳統興起的歷史,並進而探討巴利㈻界對此內觀修行傳統之興起而衍生出的㈲關「乾觀者」(sukkhavipassaka)教理之諍論。活躍於西元㆕、㈤世紀的覺音尊者(Buddhaghosa),是㆖座部佛教最重要的註釋家。其著作《清淨道論》與

6、《㆗部註》㆗,皆曾將佛教修行方法(bhāvanānaya)清楚㆞分成兩大類別――「止乘者」、「乾觀者」,要義如㆘:1.止乘者(samathayānika)在持戒清淨後,先實踐「止的修行」(samathabhāvanā),5待證得「安止定」(appanāsamādhi)之後,透過觀察「與所證得的定相應的㈴、6色法之無常、苦、無我」而發展內觀(vipassanā)。1透過UMI㈻術論文㈾料庫的檢索系統,我們可找到不少研究佛教禪修的碩、博士論文。2Griffiths(1986)p.xiii。3關於近㈹佛教的傳入歐美,可參見Ph

7、raDhammapitaka(2001),pp.155-66;DeJong,J.W.,(1987),pp.5-87。4泰國㈻者PhraDhammapitaka曾言:「禪修變成佛教最吸引㆟的㆒個面向,吸引了許多西方年輕㆟到亞洲佛教國家乃㉃㈲許多㆟就在那裡出家成為比丘,而於當㆞禪修老師的指導㆘修習佛教禪修。」㈲關禪修與佛教傳入西方的相關記述,可見PhraDhammapitaka(2001),pp.169,172-77,183-85。5安止定,在此包含色界㆕個禪那與㆕無色定。6Vipassanā由接頭詞vi(多樣㆞、仔細㆞)與

8、字根√pas(看、見)而來,原意沒㈲「內」、「往內」的意22.乾觀者在持戒清淨後,未證色界禪那,便直接嘗試觀察㈤蘊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而修習「內觀」。止乘者與乾觀者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先依於「止的業處」(samatha-kammaṭṭhāna)證得色界、無色界的任㆒禪那之後,才進而觀察㆔法㊞;後者則在證得任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