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ID:33672672

大小:168.5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8-05-24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内科学总论学习指导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含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学习内容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

2、、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性质:临床学科。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外感病内伤病伤寒温病脏腑病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截止于是1911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殷商清末3000多年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成形阶段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心病、头痛、肠胃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1.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殷商时代已发明

3、用汤液药洒治病周朝就有了分科,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分工不同的医师,疾医就是最早的内科医师。周朝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制度,医师是负责主管医药政令官,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分管王室的饮食配膳,治疗邦中的内外科疾病和兽病,建立年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即:“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以下几部医学著作:《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月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2.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始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4、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在内科方面已有对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记载。如“咳论篇”、“风论篇”、“痹论篇”、“痿论篇”、“厥论篇”等都从发病原因、病机、症状对内科病进行了论述。后世(汉代)医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病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在发病病因上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与发展病因学: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作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到“寸白虫候”(

5、绦虫病)的感染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引起,瘿病(甲壮腺肿大)的发病与水土和情志有关。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784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容易并发疮痈。唐朝.王焘.《外台秘要》认识到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症状学: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许多方剂是治疗内

6、科病的。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治疗学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时期内科学术理论百家争鸣,出现了四大家名医:刘完素:倡火热学说,而主寒凉法。张从正:倡攻邪学说用“汗、吐、下”法治病。李东垣:重脾胃,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滋阴降火法。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到了明.清时代中医内科已基本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明代.薛己.《内科摘要》是首先使用“内科”一词命名的著作。明.王纶.《明医杂著》中指出:“外

7、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对内科疾病的治疗进行了总结概述。《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分为《杂病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疡医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其中《杂病证治准绳》共八卷,一至六卷为内科疾病。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王肯堂杂证谟九卷至三十七卷记述了内科杂病70余种的证治,每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其温补学说,在这部分结合病证充分地进行阐明。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张介宾.《景岳全书》在《证因脉治》中认为,众多医家多凭脉而寻求其病因与治

8、疗,各人对脉的体会不一,主张以症为主,据症而寻因,参以脉象,定其治法,其观点是重视病人症状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