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63374
大小:77.4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27
《历史学论文-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学论文■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相隔一衣带水,口远占以來,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元朝建立时,统治朝鲜半岛的是高丽王朝。元与高丽之间,有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老乞大》和《朴通事》两帖,便是这种联系的很好的例证。《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一般认为,《老乞大》中的“乞大”即契丹,老乞大即老契丹。《朴通事》中的“通事”是翻译的称呼[①a],朴通事即姓朴的翻译。两种书名可能暗示作者的身分,但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2、②a]o《老乞大》总共不到二万字,分上、下卷。此书以高丽商人来屮国经商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表现道路见闻、住宿饮食、买卖货物等等,中间插入一些宴饮、治病的段落。《朴通事》的字数约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两书反映的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都城的社会生活。从内容来看,两书显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经商指南的作用。著名学者杨联升教授说:“《老》、《朴》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从史学看,有许多难得的
3、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从语学看,有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的口语史料。”[③a]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只是所说时代需稍加修正(见下文)。语言学界己经注意到了两书的价值[①b],相比之下,史学界似乎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关于两书反映的时代还可以作一些讨论。朝鲜李朝世宗五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为了便于“读者传写诵习”,政府令“铸字所印出”《老乞大》、《朴通事》等书[②b]。这是官方文献屮关于两帖的首次记载。世宗八年(明宣徳元年,1426年)八月,司译院在报告中明确说《老乞大》、《朴通事》是“译学”的教材,
4、要“通事”背诵[③b]。十六世纪初,李朝语言学家崔世珍为《四声通解》一书作序,其小说:“夫始肆华语者,先读《老乞大》、《朴通事》二书,以为学语之阶梯”[④b]。可见二书在李朝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些记载也说明《老》、《朴》成书应在世宗五年(1423年)以前。朝鲜李朝成宗^一年(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月,侍读官李昌臣向国王启奏道:“前者承命质止汉语于头目戴敬,敬见《老乞大》、《朴通事》曰:'此乃元朝时语也,与今华语顿界。多有未解处。'即以时语改数节,皆可解读。请令能汉语者尽改Z”o成宗当即下令:“选其能汉
5、语者删改《老乞大》、《朴通事》。”[⑤b]这条记载说明:(-)《老》、《朴》二书的语言是“元朝时语,”两者成书应在元代。(二)十五世纪下半期便已开始对两书从语言角度进行修改。止是在十五世纪,李朝创制了“训民止咅”,也就是谚文,“谚解”(用谚文翻译汉文书籍)事业便发展了起來。到了十六世纪,崔世珍编写了《朴通事谚解》和《老朴辑览》,后一篇是“汇二者要语而注解者”[⑥b],也就是《老》、《朴》两书的重要词汇注释。崔氏的《朴通事谚解》后佚。李朝肃宗三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司译院止边暹、朴世华等根据《老朴辑览》重作《
6、朴通事谚解》,此书序文说,“而以《辑览》及《单字解》附其后”[⑦b]。乂有《老乞大谚解》,成书情况不详。这两种《谚解》常见的是汉城《奎章阁从书》木。木文论述即以此为据。但此木《朴通事谚解》后附的是《老乞大集览》(上、下)和《单字解》,而不是《辑览》。这是因为原來《老朴辑览》中与《朴通事》有关部分,已作为注文收入《朴通事谚解》一书中,剩下有关《老乞大》部分,口行成篇,便成了《老乞大集览》。序文所说以《辑览》附其后是不够准确的。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老》、《朴》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加工整理。现在《朴通事谚解》和
7、《单字解》中,提到“新门原木”(《奎章阁从书》木第53页),木”、“今木”(第44页),“两书in木”、“新木”(第404页),便反映了两书变化的痕迹。关于两书的写作年代,太皿辰夫先生认为,“大致可以推想它们是在元代产生的”。但同一篇文章屮乂说:“仍可推测该书原本是在元代写成的,或是在去元代不远的明初,或比这再稍迟些。”[①C]说法比较灵活。杨联升先生认为,两书产生于“元、明时代”或“元末明初,”已见前述。朱徳熙先生则“根据书小所记故实及典章制度”,断定是“兀代的作品”[②C]。我很同意朱先生的看法。如果单从语言学角
8、度考虑,明初和元代很难说有明显的区别,判断两书产生于元末明初亦可说得过去。但如看重从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方面进行考察,则两书应断定为元代作品。朱先生已举岀一些比较重要的例证,我在这里想再作一些补充。例如,朱先生提到大明殿月台上四个将军(第310页),引证《辍耕录》“大汉”条,注意的显然是镇殿将军。但“大汉将军”明代尚有,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而大明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