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山洋房西曲中词滥觞权贵烟梦绝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东山洋房西曲中词滥觞权贵烟梦绝唱2010年04月09日来源:南方都市报 透过绿荫看红白相间的小楼,听到了一群孩子的嬉闹声。昔日东山象征着权贵,如今颇有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 在那些拐弯抹角的闲逛中,老榕、河道、洋楼,总与你不期而遇。 东山洋房是广州特有的融岭南建筑和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民居建筑。广州名片经典建筑系列总第140期 候选名片139期东山洋房提名辞 红砖清水外墙、柱式门廊、柚木门窗、小庭院……这便是中西合璧的“东山洋房”。“东山洋房”是广州特有的民居建筑,印证着羊城多元文
2、化并存的历史,更构成了这里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索引 “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是广州不看撼动的记忆之一。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山便集中了许多权门显宦,达官贵人们纷纷在此兴建别墅和官邸,形成了散落在新河浦、龟岗一带600多栋中西合璧的红砖小洋楼。这一系列融合了岭南和西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后被称作“东山洋房”。其中的春园、明园、简园、逵园和隅园,被称为东山“五大侨园”。唯心曾经烟花年华哪堪容颜老去 行走东山,在那些拐弯抹角的闲逛中,老榕、河道、洋楼,总与你不期而遇。因就读培正小学,我的童年正是在这样的
3、时光里度过。那时候,成片空置的小洋楼不过是孩子们的嬉戏地。随着这些红砖别墅拆的拆、改的改,而今,我们也许只能对着仅剩不多的洋房缅怀。 父辈每每谈起东山,多是满腔赞叹。而事实上,东山的历史并不久远,百余年前,这里还是冷落凋零的一块荒地,属于广州的郊区。不过到了1906年,东山开始逐步被当时最时髦、先进的势力改写: 先是美国的基督教会看中了这里,兴建了中西教徒住宅和教会基地。然后是大批的华侨和政要,在东山修建别墅和花园。直至今天,东山仍然是广东省委的所在地。 在东山长大的我,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机会,与身边
4、的小洋楼“亲密接触”。四年级的一次探访孤寡,让我头一回真正走进了这些百年别墅当中。房子的外墙古旧斑驳,屋内的走道又黑又暗,楼梯护栏松松垮垮…… “别被那些罗马式柱骗了,其实是‘花被掩鸡笼’,房子已烂得不行”,屋内的老人喃喃自语。一幢3层高的洋房,却租住了10多户人家,平均每户仅拥有不到15平方米的面积。 最捣蛋的一次,是10多个同学相约夜闯“鬼屋”。所谓“鬼屋”是孩子们给恤孤院路一带空置的洋房,臆想出来的别称。印象中的“鬼屋”,前院有亭,后院有井,屋内还有地下室。一群小孩打着手电筒,探险般撬开别墅腐坏的
5、大门,兴奋地在洋楼里上蹿下跳,完全把自己置身于电影场景。 儿时虽调皮,但却也会思考,如此精致的房子,为什么没人住呢?它的主人到底在哪里?若时光倒流,在那些古旧的木制窗框停止霉烂,铁锈斑斑的楼梯扶手回归闪亮之时,小洋楼里究竟是怎样一副烟花年华? 今天,当我再次来到“鬼屋”面前,它已如梦境一般消失无踪。或许是太烂了、被拆了,又或许是“改头换面”变样了,我这才明白自己儿时的幸运:在这方寸土地上,这座东山小洋楼曾经存在过,而见证人是我。 今天的东山,仍然因一座座仅存的小洋楼而变得醉人,尤其是那庭前廊后花木枝杈
6、的交错,郁郁森森,仿佛过滤着广州炽热的日光和嘈杂的红尘。 只是,这样的时光还剩多少?在一遍又一遍的粉刷下,东山小洋楼已逐渐褪去的往日的“光环”。面对它,我们只能在细枝末节处寻觅其曾经有过的繁华。 东山是我的家,小洋楼里藏着广州的脉。因为有着根脉的意义和祖辈生息的绵长气息,家才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传承和归宿。就如农民对土地的情怀,我们对这个城市的传统,总是怀有一份婉转而深厚的眷恋。现场传真重访名园心有戚戚 古树影斑驳,鸟鸣路更幽。正午时分,漫步东山新河浦一带,洋楼显古,厚重的红砖彰显着昔日的辉煌。老东山人
7、常说,在众多洋楼中,最具代表的当数“五大名园”。带着对仿西洋建筑的好奇,怀着对历史的遐想,重访当中部分,欣慰、戚戚、失落……百感交集。逵园曾经的流浪汉之家 站在中共三大会址旁,首先看到的是逵园。三层高的仿西洋古典式建筑,独门小院、阳台两侧立仿罗马式圆柱。整座红砖小楼掩映在竹丛里,光影晃动、摇曳生姿。乍看小楼的外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刻在楼顶门楣的“1922”字样。 逵园正是建设于1922年。这个数字,甚至流传着一段佳话。建国后,文物部门到处寻找被日军炸毁的中共三大会址,“1922”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8、当年的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记得,他们在会议休息时就站在窗前,能看到逵园顶部的“1922”的年份。因此,刻有“1922”的逵园就成了确定中共三大旧址的重要坐标。 虽历经80多年,然而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依然保存完好,甚至还留着当年的壁炉。 来自湖南的谭女士在2003年搬进逵园,“那时的庭院一片狼藉、野草杂生,流浪汉生火把屋内墙壁都熏黑了。为了恢复逵园原貌,苏小姐专门找了专业的古建筑施工队来修葺,然后又找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