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ID:33465960

大小:7.24 MB

页数:115页

时间:2019-02-26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_第1页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_第2页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_第3页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_第4页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方医科大学2011级博士学位论文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TheImmediateCoagulationMornioringinthe课题来源: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学位申请人导师姓名专业名称培养类型培养层次所在学院万鹏苏磊急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第一临床医学院2014年5月13日广州博士学位论文IIIIIIIIIIIIIIIIIIY2617693.........——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博士研究生:万鹏指导教师:苏磊摘要第一部分即时

2、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为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科学标准化学会(SSC)显性DIC评分标准分为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非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II)评分及血常规、常规

3、凝血试验(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订)、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D.二聚体定量检测等资料,同时进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量化指标(激活凝血时间(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血小板活性(PF))检测。比较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各指标问的差异,寻找可能有助于诊断DIC的指标;同时对显性DIC亚组(早期:6小时内、中期:6.12小时、晚期:12小时后)进行分析,探讨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不同阶段DIC诊断及病情判断相关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上述临床数据

4、,分析Sonoclot指标与其他凝血指标之问的关系,采用诊断摘要性试验的相关方法,绘制不同时间段各凝血功能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在不同时间段各凝血指标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指标预测DIC的最佳阈值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共4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2.5±19.8岁,其中男性362例(72.7%),女性136例(27.3%)。①结果提示组间哪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用于DIC诊断。显性DIC组与非显性DIC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分别为0.400和0.453

5、),具有可比性。显性DIC组患者APACHEII评分24.8±6.0分、ISTH评分5(5,8)分,显著高于非显性DIC组18.5±5.5分,3(0,4)分(尸<0.01)。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患者APTT、PT、ACT以及INR分别为(76.6±46.2秒,55.7+40.1秒)、(21.4±9.5秒,16.1±3.3秒)、(231.1±165.4秒,134.8±71.3秒)、(2.2±1.1,1.5±0.7),显性DIC组明显延长(均P<0.001);显性DIC组D.二聚体为5880.2+2733.5ng/L,较非显性DIC组

6、3695.0-t--2510.3ng/L明显升高(P

7、者是否发生DIC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的凝血指标还是Sonoclot指标的P值均<0.001,说明凝血相关指标与DIC的发生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SPSS产生O.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选择70%样本作为训练样本,30%样本为验证样本。将传统的凝血指标(APlvr、PT、INR、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是否发生DIC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模型的拟合RSquare值为0.551,模型方程为Log(e/1.科一2.586.0.226PT+0.675INR-0.233FIB+0.000D一二聚体.0.037血小板计

8、数,ROC曲线下面积为O.841。将ACT序贯性引入该模型,新模型拟合RSquareII博士学位论文值为O.540,模型方程为Log(/'/1卅=一3.066+0.171PT+0.52IlN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