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ID:10293513

大小:58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1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2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5页
资源描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分类主要原发疾病或病理过程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广泛组织损伤大手术、大面积挫伤或烧伤产科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滞留恶性实体瘤肺、消化及泌尿系统癌肿,尤其在转移性癌肿多见急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休克大出血、变应性或内毒素性休克肝、肾疾患急性肝炎、肝硬化、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胶原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新生儿硬肿症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心室或大动脉瘤血管内溶血不适输血其它主动脉内气囊装置、体外循环、顽固性腹水作静脉分流第六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

2、eminatedordiffuseintravascular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以凝血系统激活为始动环节,以广泛微血栓形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和相继出现的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可起源于多种疾病,发病率约0.2‰~0.5‰,死亡率则达50%以上,受到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第一节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一、DIC的病因DIC的病因是指可导致DIC的原发性疾病或病理过程,其病种繁多,尤以感染、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并发DIC者多见,而产科意外并

3、发急性DIC者则病情十分凶险。11无论在上述何种原发病条件下,凡能触发和促进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称DIC触发因素。主要有:①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TF);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③细菌内毒素;④抗原-抗体复合物,⑤蛋白水解酶类;⑥颗粒或胶体物质;⑦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等。二、DIC的发病机制(一)凝血系统的激活近年研究证明,组织因子是凝血系统激活最重要的生理性启动因子。它对凝血过程启动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以往认为凝血系统启动主要依靠表面接触活化系统促使FXⅡ活化的理论已被更正。目前,凝血系统的激活机制为:1.组织损伤实际上,组织因子(tis

4、suefactor,TF)是一种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它广泛分布于各部位组织细胞,则以脑、肺、胎盘等组织含量最丰富。显然,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癌组织坏死、白血病放疗或病变器官组织大量坏死时,均可使TF大量释放入血。同时,受各种感染或炎症介质的作用,一些与血液接触,且平常不表达TF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也可迅速诱导出TF,参与凝血反应。通常,凝血因子Ⅶ(Ⅶ)在血液中以蛋白酶原形式存在,其分子中所含的r-羧基谷氨酸带有负电荷,可结合数个Ca2+。于是FⅦ可通过Ca2+与TF形成复合物,而使

5、自身激活为Ⅶa。此外,Ⅻa,Ⅹa,凝血酶等也可使Ⅶ激活为Ⅶa。这样,Ⅶa-TF复合物既可按传统通路激活X,也可按选择通路激活ⅠX,进而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并接着通过一系列顺序性连锁反应,最终使微循环内大量微血栓形成和DIC的发生。2.血管内皮损伤当有关病因(细菌,病毒,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尤其是微血管VEC时,一方面使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除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加剧凝血反应外,还可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TNF,IL-1,IFN,补体成分C3a,C115a及O2等,来加重VEC损伤

6、和促使TF释放。另一方面VEC的损伤,可暴露和表达TF,直接发挥激活凝血系统的作用。显然,VEC损伤和凝血系统激活是VEC和多种血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指出,在病理情况下,VEC损伤,胶原暴露后,除上述作用外,还可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因而有促进凝血反应的可能性。如一些恶性肿瘤并发DIC的患者,其Ⅻa、KK(激肽释放酶)等较无DIC并发症者明显降低。(二)血小板激活和血细胞大量破坏1.血小板激活近期研究表明,在促发DIC的过程中,血小板的作用甚为重要。当致病因素(如外伤,缺氧,酸中毒,细菌等)损伤VEC并暴露胶原后,血小板膜糖蛋白(

7、GPIb)借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暴露的胶原结合,并产生粘附作用。同时,胶原可作为激活剂,在G蛋白的介导作用下,结合血小板膜相应受体,通过一系列反应,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此时,由于纤维蛋白原是二聚体,可与两个相邻的血小板膜上的这种受体结合,以“搭桥方式”促使血小板聚集,进一步造成血小板骨架蛋白再构筑,以致血小板扁平,伸展或聚集,其表面出现带负电荷的磷脂,结果使与之结合的多种凝血因子(VI,IX,X,凝血酶原等)在磷脂表面被局限和浓缩,从而产生大量凝血酶,不断促进纤维蛋白网形成,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VEC表达TF,直至发生DIC。

8、2.红细胞破坏如急性溶血时,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大量对血小板具有较强激活作用的ADP,进而促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同时,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局限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