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

ID:33429101

大小:56.7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5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_第1页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_第2页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_第3页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_第4页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几点思考摘要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己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对道德教育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道德教育方法相对滞后以及“知德”和“行德”的严重脱节等几方面的原因。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从事道德教育人员必须要面对的课题。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当下就不得不对道德教育进行范式转换,“松绑”道德教育范畴,更新道德教育方法,回归道德教育初衷已刻不容缓。关键词道德教育范式转换作者简介:张艳红,新疆警察学院思政部德育教研室教师。中图分类号:G641文

2、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255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道德教育在这表面“繁荣”和“风光”的背后,却存在很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短时间内难以走出的困境,这就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收效甚微,还会让学校道德教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因此,找到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迫在眉睫。一、当前影响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一)对道

3、德教育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这四个字都很难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很多人看到它都会和“枯燥”、“厌倦”、“乏味”甚至“紧箍咒”联系在一起。甚至对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也会被戴上“说教”、“刻板”、“教条”的帽子。到底我们长期的道德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为何让道德教育承受了它“不能承受之重”?我想这恐怕和我们长期形成的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有一定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道德教育的概念被极度泛化,不仅包含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纪律教育,环境、人口、国防教育,甚至有学者将礼仪、军事训练、职业指导教育

4、等等都纳入了道德教育的范畴,这就无形中将道德教育变成了一个“筐”,什么教育都可以往里装。问题是这些教育本身都是道德教育吗?是否都遵循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及教育方法呢?所以,笔者认为这样所谓的“大德育”不仅缺乏科学的划分依据,也会影响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它负重累累,裹足难行。(二)道德教育的方法相对滞后道德教育作为各个学校的必修课程和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会岀现很多“左耳听,右耳岀”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使得

5、很多教师无形中将自己置于道德的至高点,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进行“布道”。我们知道道德它不同于法律,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选择,如果教师将道德像法律一样给学生进行宣讲,那结果一定会遭来学生的不满和反感,甚至会有“思想强奸”的嫌疑。(三)“知德”和“行德”的严重脱节“道德教育在任何时代其最终目的都是个体行为的变化”,如若不然,那我们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也就形同虚设了。然而,我们当今道德教育的开展很多都走向了知识性的“知性德育”。“以道德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强调的是按照道德知识和规范的逻辑体系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至于这些道德知识能否转化为行为则不在既定任务之

6、内实际上,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杜威语)”长期以来,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都是这种“知德”的教育,因此就会导致很多“知德”和“行德”严重脱节的行为后果,道德失范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也使得我们如今道德教育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二、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一)“松绑”道德教育范畴道德教育和学校的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有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和教育规律,不能简单地将其它各种课程教育和道德教育捆绑起来,否则最终就会“鹿非鹿,马非马”,既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完成其它学科的课程目标。因此,窃以为将“大德育”中的组成部分按照学科规律和学科性质独立出来,

7、给道德教育彻底“松绑”,将其限定在''小德育”的框架内,一方面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学科性质,为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从根本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更新道德教育方法长期以来,道德似乎都与“约束”、“限制”、“禁锢”等等这些消极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我们忽略了道德的积极作用,比如道德的“自我享用”功能。当个体努力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不仅被帮助的人会感到温暖和感动,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因为自己提供的帮助成全了他人而感到幸福和快乐,这就是道德的自我享用功能很好的体现。遗憾的是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

8、“约束”、“灌输”和“限制”这些角度去开展,很少去发掘和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