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18358
大小:54.8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5
《浅议高中主体性德育对学生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主体性德育对学生教育一、高中主体性德育的内涵高中主体性德育是高中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主体性德育要培养具有道德能动性、意志自由的道德人格。它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自我教育,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作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积极主动地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负责。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追求的主体性德育,必然要求作为实体的整个学校教育具有主体性,表现出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缺乏独立自主创新的道德教育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者是难以培养出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对此,主体性道德教育概念应包含两种含义,
2、即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学校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实现为保证,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其核心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二、高中主体性德育的原则从道德主体性的核心一一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出发,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其一,要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层次性。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外部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吻合程度。传统德育因耳提面命式“
3、灌输”倍受指责。但造成"灌输”的根源并不在体现外在要求的德育内容本身,而在于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不适应,以致于代表社会意志与规范的教师有意无意地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因此,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重视学生是"道德实践主体”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规律确定内容。其二,道德问题的选择要求客观开放,以启迪思维。在传统德育中,学生被视为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认同者与遵从者,他们既无权质疑,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他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学校规定的各种“美德”。与此相应,学校、教师、教材被赋予一种至尊地位。教材以居高临下的不容置疑的语
4、气记载着各种教条与信条,它们同教师一样被视为代表社会意志的道德权威和永远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教育要尽可能丰富地涉及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易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新问题,在表述上要大量应用具体书例和数据、图片等。要注意用事实说话,避免比较绝对的用语。而对于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或合理的道德取向,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亲切的语言道来,让学生经由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最终“自由地”得出正确的或合理的结论。三、“主动参与”活动育人模式活动在个体主体性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以活动形式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内化,是被无数
5、事例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活动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创建“主动参与”活动德育模式,要求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觉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胆地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去设计以“活动德育”这一主题为红线,以不同年级道德培养目标为要求的班组活动和社会活动方案,并依照这些方案去开展活动,使道德教育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充满了主动探求的愉悦,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成功,培养自强,实现“知、情、行、意”的有机统一。操作中须贯彻以下几项基本要求: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凡是适合
6、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尽可能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如军训活动,体育周、艺术周等群体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活动形式的主体性。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学生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责任主体来对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德育活动应注意开发多种活动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可能。如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活动中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动,要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有效径。构建“自主讨论式”
7、主题班会课模式,要求教师由导演的角色转变或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引导、活动后点拨的角色,把活动的整个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主题班会课由教师上好剧本学生表演的'‘木偶型”转为教师点拨、引导下的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自己辨析明理、自己内化行为的“自我教育”型德育活动模式。小组讨论时的编组应注意把思想认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编成一组,使他们有充分机会接触不同于自己的认识水平的道德判断,相互启发和触动自己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以达到要求改变自己原有道德经验结构的目的。教师在整个程中,充当的是循循善诱的引导着,通过“引入性提问"、“深入性提问”等教育策略,启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