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06950
大小:121.9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25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三(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制:高二历史命题组命制时间:2018.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计48分)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
2、强调的是道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B。A是法家思想,C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D是理学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帶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屮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而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吋,王有四政,四政若四吋,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
3、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屈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遊仲舒提出成为后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來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帯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
4、.董仲舒【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孔子的理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老子的理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而非韩非子的理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屮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
5、汉武帝策问小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2.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对晚清''民权共和”思想起到理论的先导作用,这种思想主张应当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
6、B项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能反映王阳明思想的特点,说法错误;D项李贽没有民权共和的主张;排除ACDo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1.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A.以伦理道徳为核心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是以封建伦
7、理道德为核心的,所以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以伦理道德为核C?,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明理学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不杲单纯的以哲学探究为己任,选项B不符合学题意,排除;唯物、唯心之争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这些“论”的共同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伦理道德而非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o*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中国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