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

ID:33364874

大小:357.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_第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_第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_第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_第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nnn_I科技创新促进跨越发展——_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包、租赁、人股和托管等形式实行有偿流转;不愿继续承包土地的,可以退包,在履行相关手续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4.5推进“三化”进程,拓宽就地转移空间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上,要坚持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两条腿”走路。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劳力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重点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的改革改制步伐,使之恢复和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力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农

2、产品流通、饮食、运输、农业综合服务、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要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目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25:1,若达到全国平均1.06:l的水平。则加工产值可增加70亿元,可新增农村劳力就业7万人。三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全市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就可以减少农民3万人。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仅31%,若达到全国现有的43%的水平,则可将36万农业

3、人口转移到城镇。因此,发展小城镇,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是现有条件下转移农村劳力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1]熊鹏,王飞.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探讨.开放时代,2005(11)[2]洪绂曾.农业职业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民日报,2005—7—16(3)[3]徐京跃.让农民工共享温煦的阳光.农民日报,2006—3—30[4】王巧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何趋缓.农民日报,2005—4—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高尚德陈若凝(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

4、要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问题提出要明晰产权主体,制定法规。进行地价评估;要搞好新村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做到节约与集约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结合搞好土地整理。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村规划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紧密结合,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建设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的发展思路已经从城乡分治转向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用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因此,出现了众多新的矛盾,需要我

5、们去探索创新,其中作为农村中主要的资产形式之一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问题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与问题;又如新农村规划问题以及如何新农村聂I幽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土地整理工作问题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创新。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因为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解放和发展

6、农村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抓住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支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公司加农户、合作化经营、休闲生态园山庄(农家乐山庄)、工业村等新的经营方式,这些经营方式是在尊重农户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或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将小生产引向社会化大生产。下面就举

7、武汉市为例来说明。武汉市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比中央提出的时间要早一些,并称之为在农村实行“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做到“四到家园”(致富门道明晰到家园、基础设施完善到家园、社保体系建立到家园、社会和谐稳定到家园)。这些内容与中央要求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的20字总体要求基本吻合,所以又把“家园建设”称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武汉版”’。从2005年5月开始,在全市2087个村中选择了110个村启动了“家园建设的试点工作”,通过一年来的试点,初步收到了以下成效。(1)明晰了致富门道,促进农民增收。一

8、是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2005年,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人比试点前的2004年增长14.4%,高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4.7%。二是主导产业不断向现代农业发展。llo个试点村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其中86个村明确了农业主导产业。三是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2005年,试点村共转移劳动力20497人,转移率65%,高出全市47.6%的平均水平17.4%。试点村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6742元,比2004年人均增收1198元。(2)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