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ID:33326583

大小:1.27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4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_第1页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_第2页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_第3页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_第4页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7期地理研究Vol129,No172010年7月GEOGRAPHICALRESEARCHJuly,2010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1,21,2,31,2刘毅,黄建毅,马丽(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模型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水平进行研究,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组织框架下,从区域自然灾

2、害危险性、区域承灾体暴露性和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DEA投入产出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的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模拟反映,对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地域格局为西部>中部>东部,且脆弱性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脆弱性相对较低。关键词: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DEA模型文章编号:100020585(2010)07211532101前言自然灾害是当代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脆弱性研

3、究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对前一时期学术界盛行的“致灾因子论”的反思和批判。与致灾因子论认为致灾因子的强度和频率决定灾情大小的观点不同,灾害的脆弱性研究侧重于从灾害承灾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决定灾害损失的关键因素,即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相同致灾强度下,灾害的影响会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增大。Pelanda认为“灾害是社会脆弱性的体现”,Blaikie等进一步指出脆弱性是灾害的根源,由此人们开始重视人类社会自身存在的[1~3]脆弱性在灾害形成中的作用。目

4、前脆弱性概念已经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包括灾害管理、生态学、公共健康、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可持续科学等。但由于不同领域间研究对象和学科视角不同,对“脆弱性”概念的界定角度和方式有很大差异,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科学领域认为脆弱性是由于灾害等不利影响而遭受损害[4,5]的程度或可能性;而贫穷、可持续生计等社会科学领域则认为脆弱性是系统承受不利[6,7]影响的能力,注重对脆弱性的原因进行解释。结合以往相关学者对脆弱性的探讨及研究的需要,本文对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界定为: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区域承灾体的收稿日期

5、:2010204218;修订日期:201020523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承险过程分析与承险脆弱性综合评估技术”(2008BAK50B0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Z2YW2Q03208)作者简介:刘毅(1957~),男,北京市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liuy@igsnrr1ac1cn1154地理研究29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自然灾害的扰动或压力作用之下所可能遭受的损害程度,即区域面临自然灾害时易于受到伤害和

6、损失的性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年均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3%~6%。面对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我国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减灾防灾研究,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灾情等级划分、自然[8~23]灾害区划、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脆弱性评价等方面。相比较其他方面,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通过对脆弱性评估案例的深入研究,已经对不同尺度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脆弱性评价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然而研究内容主要以城市和农业区域为

7、主,且多从具体灾害入手,考虑综合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脆弱性研究还少见报导,而区域承灾体通常面临的是多种自然灾害影响和扰动,因此对我国进行综合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多种自然灾害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脆弱性评价方法,且脆弱性评价[24~28]逐渐从社会学的定性分析,转向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定量评价。总体来讲,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两类,即指标合成法和脆弱性函数法。前者从灾害的脆弱性表征、发生原因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或其他数学方法(如AHP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综

8、合成脆弱性指数,用来评价单元脆弱性程度的相对大小。后者是基于对脆弱性的理解,首先对脆弱性的构成要素进行定量评价,然后从脆弱性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上述两种方法均存在着一定局限性。由于自然灾害脆弱性系统庞大,囊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体系,脆弱性表征指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