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

ID:33293757

大小:510.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3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_第1页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_第2页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_第3页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_第4页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年第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1(总第204期)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fArts&SocialSciences)GeneralSerialNo.204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王烨(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诚”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诚”的

2、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关键词:鲁迅;彷徨时期;诚;伪中图分类号:1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2—0120—06经历了1923年夏初“兄弟失和”事件后,鲁迅的思想及文学创作进入到彷徨阶段,《彷徨》和《野草》就象征他此时“自我转换的心灵历程”。l】和激烈抨击传统的呐喊时期相比,鲁迅彷徨时期已失却启蒙热情,创作由“听将令的”转向解剖灵魂的矛盾及困苦,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崇奉“率真行诚”的摩罗精神

3、,希望这样的精神战士能够降临“华土”,但他在“彷徨”期却发现“诚”仅为精神的虚妄,“伪”不仅为“实有”而且具有存在的道德意义。这种发现象征鲁迅“诫”的思想发生危机及转向。一、鲁迅“从文”及“呐喊”时期对“诚”的渴求众所周知,鲁迅“留日”时期就认为国人灵魂中缺乏诚与爱,立志要用文艺来拯救国人的精神。鲁迅对国人灵魂“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认识,受日本关于中国国民性讨论的影响,也有家庭变故带给他的精神刺激和记忆。鲁迅在东京弘文书院读书时,中国留学生杨度曾与弘文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进行过几次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讨论。他们认为中国国民“善于服从”的根性在于“支那”已沦为满清的臣下,但在如何救治方面却发生思想分

4、歧,加纳强调从提高国民程度的“教育”人手,杨度主张用激进的“革命”来改变国人精神病根。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受到杨度启发,他也收稿日期:2010—07—26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革命文艺运动研究”(09YJA751056)作者简介:王烨,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①通常认为,这一阶段从“兄弟失和”开始到鲁迅1926年8月“南下教书”止。·l20·第2期王烨: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把国人病根归于两次沦为“异族之奴”的遭遇,并认为改变国人精神“惟~的救济方法是革命”。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还带有家庭变故留下的精神刺激及记忆。因为祖父“科场案”及父亲“病故”的

5、影响,他在家庭落入困顿途中感受到社会及人灵魂中弥漫着虚伪及冷漠。他后来回首这段往事时还痛楚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研究者指出,这次变故把社会和人性的卑劣展现在年幼的鲁迅眼前,在他心中埋下“偏重于感受人生阴暗面的习惯的种籽”,并使他后来无情批评国人灵魂的痼疾。对俄国象征派作家安特莱夫小说的翻译,再次激起鲁迅对“诚”的坚执及渴求。①鲁迅在筹办《新生》的计划流产后,便决定译印世界受压迫民族的文艺作品,以让中国卓特之士“籀读其IL,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_8在与弟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他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四日》、安特莱夫的《谩》和

6、《默》等三篇小说,其中《谩》激起鲁迅的感情共鸣。《谩》叙述男子怀疑女友扯谎,希望知道女友是否喜爱自己的真心。女友虽告诉他“吾爱君汝宜信我”,但其言行不一及与华美男舞伴“婆娑至深夜”的行为,却让他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使他萌生进人女友“心间”看个究竞的意欲。他以为“披其头颅,俾得见诚于此”,然而杀死女友后却沮丧发现,女友灵魂随生命的消失而逝去,在其尸体中无法寻觅她的灵魂“真相”。《谩》激起鲁迅对“诚”的渴求及坚信,他认为《谩》“述狂人心情,自疑至杀,殆极微妙”,而“若其谓人生为大谩,则或即著者当时之意,未可知也”。9《谩》的翻译还影响到鲁迅呐喊时期的创作。有学者指出,鲁迅在《呐喊》中虽摈弃《谩》的隐

7、喻意义,即人不能凭借“知性”而达到“真”的困境,但他通过树立“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摆脱传统教条的、趋向于在各个领域之内进行自由表现的个性”,¨高度象征“诚”在人间的实现与“伪”的被驱除。鲁迅“从文”时期渴求的“诚”之精神及道德原则,主要是指人发挥自我主观性及能动性的伦理意识,期望它能促使国人灵魂走向“善美刚健”⋯的境界。人们已发现,鲁迅在倡导“立人学说”的系列文章中,把“真”、“诚”赋予了“新神思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