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86405
大小:4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3
《红蓝光应用于痤疮治疗中的临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红蓝光应用于痤疮治疗中的临床体会红蓝光应用于痤疮治疗中的临床体会范晓林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省成都市610399【摘 要】目的:分析治疗痤疮时应用红蓝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4例作为分析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红蓝光联合照射,对照组为口服美他环素。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80.7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红蓝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治疗安全的特点,
2、可推广应用。关键词痤疮;红蓝光;治疗;临床;体会痤疮为皮肤科中的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多发于皮脂腺较为丰富的前胸后背、颈部及头面部等。痤疮可由遗传因素及免疫因素等引起,临床症状包括溢出油性皮脂、出现黑头粉刺、伴有脓肿、脓疱、结节及丘疹等[1]。痤疮可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分析了治疗痤疮时应用红蓝光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4例作为观察对象,男48例,女56例,年龄在13岁至48岁之间,平均
3、(26.8±7.1)岁。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痤疮,病程在5个月至17年之间,平均(6.4±1.3)年,Pillsbury分类情况如下:I度19例,II度27例,III度33例,IV度25例。排除红蓝光过敏、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潜在皮肤癌、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近半年内口服维甲酸及抗生素的患者。将104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的Pillsbury分类情况、病程、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明确两组患者的病情后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治
4、疗方法具体如下:(1)观察组。采用(京渝红蓝光治疗仪)治疗仪进行红光、蓝光联合治疗,光源为LED,红光(京渝红蓝光治疗仪)的波长为630nm,光源输出强度为105mW/cm2,标准输出剂量为126J/cm2;蓝光(京渝红蓝光治疗仪)的波长为405nm,光源输出强度为45mW/cm2,标准输出剂量为48J/cm2。在治疗前使用香皂或洗面奶清洁面部,洁面后照射红蓝光,将照射部位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5cm~20cm之间,每次照射20min,2次/周,红光照射、蓝光照射各1次,以4周为1个疗程,每周先照射蓝光
5、,后照射红光。治疗1个疗程后,每周照射1次,20min/次,红光与蓝光交替照射,共治疗4周。对于结节明显及炎症较重的患者,则适当延长红光照射时间,同时在患处涂抹克林霉素凝胶。(2)对照组。口服美他环素,剂量为0.3g/次,每天服用两次,连续服用8周。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面部皮损数目,包括结节、囊肿、脓疱及丘疹,计算出皮损总数及治疗后的皮损总数减少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2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80.7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
6、在明显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中无1例出现瘙痒或红斑等症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3讨论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对104例痤疮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为红蓝光照射,对照组为口服美他环素,结果证实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4.23%,而对照组仅为80.77%,两组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内服药物。在治疗痤疮时采用红光可以明显增强机体白细胞所具有的吞噬作用,同时能增强免疫力及改善机体抗炎机制,有效减少炎症介质分泌量。另一方面,采用
7、蓝光照射痤疮部位能够通过改变细胞PH值及抑制炎性离子跨膜流入来起到杀灭丙酸杆菌的作用,且蓝光的杀菌效果显著,这就能够明显改善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目前多数报道大致相符。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红蓝光照射不但具有起效快及疗效好的特点,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保证治疗安全。与其他光学治疗或物理治疗方法相比,红蓝光照射的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且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综上所述,红蓝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李天浩,宋
8、海祯,邱琳惠等.中药面膜验方治疗脓疱型痤疮疗效及其对Toll样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5):25-27.[2]刘艳,刘兰,路永红等.微晶磨削联合胶原蛋白膜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1181-118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