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70562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23
《一列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列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教育心理学论文一列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邹荣华(贵州省轿子山监狱)摘要:服刑人员,因新的减刑、假释政策的实施,使其减刑不如所愿,导致心情烦闷,情绪反复无常,睡眠不好,焦虑不安。并把不能减刑的原因归结为民警故意刁难。属不合理信念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使其不良心理症状得以消除,心理恢复了正常。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罪犯刑事奖励合理情绪疗法1.一般资料服刑人员,男,33岁,初中,离异,服过兵役,因参与2008年瓮安打砸事件中的帮派,构成组织、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有
2、期徒刑7年,2009年6月入监。2.主诉及个人陈述 2.1主诉因新的减刑、假释政策的实施,减刑不如所愿,三个月以来会出现心情烦闷,心情时好时坏,睡眠不好,紧张不安。2.2个人陈述这次得不到减刑,打乱了我出监的计划,我跟家人、朋友都讲过了,监舍其他的人也知道,现在倒好,什么都泡汤了,还不时地受到他人的取笑。这一定是分监区警官看我不顺眼,故意刁难我,卡我,不给我减刑。这三个多月来,我非常烦燥,吃睡不好,做什么都没有心思,非常苦闷,希望能得到咨询师的帮助。3.观察和了解到的其它情况3.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年貌相符
3、,进入咨询室衣着整洁,面容较为憔悴,在叙说过程中说话急促,思维敏捷,情绪不稳,易激动,求助愿望比较强烈。3.2分监区张警官反映求助者有时好面子,跟周围的人关系一般,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的改造情况还算可以,但就是因这次减刑,其间隔期不符合规定,没有呈报他。给他看文件,解释政策,都没有作用。总认为是干部在刁难他,不给他报。此后,劳动不积极,改造表现明显下滑。民警多次找其谈话,爱答不理的,有时还嘴硬,对民警有怨气,经常发脾气,脾气时好时坏。3.3身体状态体检未发现重大疾病,自述身体比较健康,无精神病家族史。3.4个人成
4、长史家中排行老大,足月顺产,幼儿生长发育好,8岁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服兵役,退役后工作能力较强,无烟酒嗜好。平时性格外向,胆大、敏感多疑、做事情求完美,朋友多。27岁结婚,案发后离婚,无子女。3.5心理测验结果(1)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总分为178;阳性项目数45个。测试结果表明: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三项因子分均成阳性倾向。近段时间求助者心理健康状态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水平较高,性格比较偏执。(2)通过SAS量表:标准分为63分,说明求助者有中度焦虑症状。4.评估与诊断4
5、.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4.2诊断依据如下(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情绪反复无常,焦虑不安,其程度与个人史经历和处境想符合,内心冲突为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3)由减刑事件引起的较大现实刺激,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把原因纠结在政府方面,并把矛头指向监狱警察,造成求助者内心的冲突泛化。
6、(4)服刑人员的症状已存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4.3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的事件诱因。持续时间为三个月,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3)与
7、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从严重程度上看,求助者反应强度较强烈,持续时间达三个月,不良的情绪已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对社会功能已造成较大影响,已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4.4对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1)生理学原因:男性,33岁。(2)社会学原因:①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②离异,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3)心理学原因:①求助者性格敏感多疑,思维偏执,追求完美。②认知错误:把不能减刑的原因归结为民警故意刁难。③缺乏情绪调节。5.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咨询目标的“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
8、学性质、可评估、多层次统一”七方面要求,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5.1近期目标(1)掌握一定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技巧,缓解焦虑情绪,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改造信心,能够正常参与到改造中去。(2)认清不合理信念与焦虑症状的关系。(3)确认认知错误,找出自己错误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4)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学会向偏激思维和不良的情绪挑战,建立新的认知。5.2长期目标促进求助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