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58737
大小:62.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3
《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福建省教研室(350003) 罗鸣亮[摘 要]教育要“静待花开”,数学课堂在追求高效的前提下,需要放慢节奏甚至停下脚步来等待学生发现的步子。以笔者所执教的几节公开课中的片段,试论如何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课堂结课时,引导学生慢下脚步品味数学。[关键词]数学 高效 慢的艺术[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
2、7-015数学讲究效率,数学课堂常常给人一种紧凑、马不停蹄的紧张感,可是,细细品味课堂,就会发现,在数学课堂追求高效的大前提下,有些时候恰恰更需要放慢节奏,甚至停下脚步来等待学生发现的步子。撷取几节公开课中的片段来感受数学课堂中“慢”的艺术。一、纠错“慢半拍”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那么面对学生的错误如何应对?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第一时间纠正,因为担心学生就此留下错误的认知而形成知识性缺陷,其实,有时候“慢半拍”的效果更好。【案例1】“近似数”教学片段师:摩托车大约8000元。猜猜看,可能多少钱?生1:可能8001。生2:8002
3、。生3:7999。生4:七千多或八千多。(生4上台,在数轴上画)师:为什么送给他掌声?生5:因为他把位置画对了。生6:七千多就是在七千到八千之间。都是七千多,而八千多就在八千到九千之间。师:约等于8000的数多不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看哪一位?千位可能是几?有几种可能。生7:7和8,2种可能。师:为什么不可能是6?生1:因为6已经不是近似数了。生2:因为六千已经超过一千多了。生3:因为它离八千太远了。师:如果千位数是7,那百位呢?生1:如果是7的话,百位可能是0。生2:应该是9。生3:8到9。生4:5到9。生5:0到9。生6(反驳)
4、:不可能是0到9。生7:如果是0的话,就应该是7000,0到5的话,近似数应该是7000。生8:0的话就是7000,百位上不可能是0。师:有同学还说百位不可能是0、1、2、3、4、5,这是什么意思?生9:也可能是7501。师:如果千位是7,百位肯定是什么?生10:5到9。师:我们来看看7500在哪里。(师在数轴上标出7500,师生一起指出7600、7700、7800、7900)师:有同学说0到4不行,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生11:因为近似数是8000,如果是7040,就离8000太远了。这节课中,学生由于对近似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而出
5、现了集体性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反映了学生当下对于近似数的理解情况。遇到错误不着急,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追问,让这种错误不断地积累、积累,最终得以爆发,直到意识到出现了问题并寻找问题的根源,通过这样一个自己发现错误、自发寻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对于近似数的意义有了深入内心的领悟,而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在。有时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结论,尤其是面对一个问题的第一反应与思维盲点或思考误区时,过早地进行点拨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考与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相反,如果在某些教学环境下适时推迟一些对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先天性认知错误”,情况就会是另一种样
6、子。二、结论“慢半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以其严谨缜密而成就其独有的魅力,数学课堂中呈现结论是必须的,那么,结论就是数学课堂的最终目的吗?显然不是这样。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并由此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摸索得出结论的方法才是数学课堂的真正目的所在。【案例2】“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片断(请同桌合作给三角形分类,学生分好后,教师要求两个学生先上黑板分一分并说说是怎么分的,接着当小老师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生1:我是按角的不同来分。我把这些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生2:我把它们分成三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
7、角形,我是按照边的不同来分的。师:这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都是可以的,但是这节课我们侧重于学习“角的分类”,接下来是提问时间,对于刚才按角的不同进行的分类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生3: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锐角比直角多,为什么不叫锐角三角形?(师走到学生坐席中,和其他学生一起望向生3)师(微笑):我们都在等着你的回答呢!生3:照你这样说,钝角三角形里,一个钝角,两个锐角,锐角比钝角多,那也叫锐角三角形了。那所有的三角形都叫锐角三角形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数学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课堂观察力,这种观察力足以让他在第一时间
8、捕捉到学生之中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并巧妙地利用这种“分歧”——不是作为“仲裁者”介入,而是让两种甚至更多种的“声音”在课堂中交会,让学生在这样的不同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发自觉地思考,直至消除分歧产生共识!就过程而言,这样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