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

ID:33255419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3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_第1页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_第2页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_第3页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_第4页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浙江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317604) 马斯燕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间形成的“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涉及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它们都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如何把握这些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一、采用启发讲授策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发现概念本质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单元,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判断图形是否能用分数表示”的题目。其中,有两个图形如下。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

2、概念教学策略例谈-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例谈浙江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317604) 马斯燕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间形成的“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涉及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它们都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如何把握这些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一、采用启发讲授策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发现概念本质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单元,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判断图形是否能用分数表示”的题目。其中,有两个图形如下。大部分学生在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否

3、用分数表示时,一致认为涂色部分不能用分数表示,理由是没有将三角形平均分。那么,这样的概念认识正确吗?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分数并非是单纯“分”出来的数。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分数的概念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识单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如一个苹果的1/4等;第二个阶段,认识由多个具体的实物组成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如班级人数的1/2等;第三个阶段,从逻辑的层面上认识分数,包括沟通其与除法、百分数、比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认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分数表示,学习一般意义的分数,如一杯

4、水的1/2等。其中,第一、第二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而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是认识分数的重点,且比较强调平均分,而第三个阶段是渗透在分数知识的运用中,因此“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分数一定与平均分有关。想一想,1杯水含糖1/2,是说把1杯水分成1份糖、1份水吗?显然不是。概念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分和平均分来描述分数的意义,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所以用这种描述性定义来说明个别分数的特例,而概念本质并

5、不代表分数就一定要在直观的平均分前提下才能产生。因此,在判断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分数来表示时,并非一定要看这个图形是否平均分成了几份。上图中的三部分虽然不相等,但通过细分,仍然可以得到下面的图,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占整个大三角形的1/9和3/8。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概念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还要注意认识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概念学习的科学尺度。如上述分数概念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平均分为主,从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观理解入手,也就是让学生能明显地看出是否是平均分。这时的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时怎样用分数

6、表示相关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平均”分的过程,但同时又不能出现学科知识方面的错误认识。此外,如果要考查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对于同样的两个三角形也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判断“涂色部分能否用几分之一的分数来表示”的题。对于第二个阶段分数概念学情的考察,以理解将多个具体的实物、图形作为单位1为主,可提供分好后的图2(1)和图2(2)给学生,让他们判断能否用1/9和3/8来表示,并说明理由。对于第三个阶段的分数概念学习,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为主,可呈现图1让学生判断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

7、,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又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二、采用自主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操作尝试,形成概念技能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不能由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启发指导下,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从一定数量的具体生活事例中去认识,才能形成并掌握概念。在概念掌握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教学“活”中见“深”。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发展题:“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部分有几个角?”有学生

8、提出:“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剪”不能破坏角,同理也不能破坏边,这样的“剪”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剪”能否破坏角上钻牛角尖,而应重点关注怎样”沿直线剪掉一个角”以及“剪后结果如何有序地思考”。由于剪法不同,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