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

ID:33204176

大小:59.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2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_第1页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_第2页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_第3页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_第4页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高等教育学论文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陈列(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摘要:我国创建创新性国家的战略目标让地方工科院校承担起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深入探究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夯实基础,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奠基。本文从解读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出发,分析了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对其培养计划和措施进行了剖析.最后,阐释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

2、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21-02作者简介:陈列(198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也进行了充分细化,根据各院校性质、层次等的差异,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分类运用。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用型占主体,肩负着为地方输入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基于此,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

3、实践能力的思考成为地方工科院校研究中的重点。一、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解读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阐述为:着重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且这些人才要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的特征。在应用型特征的培养上,第一,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活动拓展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要凸显工程教育的特色,在复合型特征的培养上,要注重工科院校的特点,把握“一主二结合两渗透”,“一”指工科,“二”指理科与工科,“两”指文科与理科。在培养模式上,主要形式包括:第一,复合型。一是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二是要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

4、、社科、管理知识。三是进行辅修与选修教育,具备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第二,专才教育,即课程的安排与基础知识的传授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三,通才教育,即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是必要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科研能力;第四,通专融合。一方面,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文化科学的扎实性学习。另一方面,凸显专业教育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宽渠道与适应能力。二、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长期性与系统性兼具的重大工程,并非朝夕间就可实现,也不是一份报告或某一门课程

5、即可实现的。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关键;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本科阶段,创新精神及实践才能的培养是重点,要帮助本科生初步掌握实践才能并感受创新的整个进程;硕士研究生阶段,创新精神与创新才能的培养是重点,要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完整训练;博士生阶段,创新才能培养是重点,创新成果的展出是关键。社会对地方工科院校的需求是输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兼具创新精神及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工科院校目前已建立的培养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从政策性指引、课堂内教学培养、课堂外实践结合

6、、保障依托几个方面展开。学生在本科阶段时,学校在培养理念上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培养要求体现在强化、夯实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初探创新过程,实现工程训练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交流与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各阶段重点为:大一、大二年级,奠定科学基础,结合课堂与实验室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接受创新能力教育;大三年级,奠定专业学习基础,让学生积极实践自主创新;大四年级,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依托实习、毕业设计的开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工程实际情况。这种创新不断线的教育方式将创新文化推广覆盖到大学的各个阶段。三、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计划及

7、培养措施剖析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在培养计划上,第一,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革新能力的培养;第二,要实现课程的最佳整合,课程体系设置的最优化,学生知识系统的时代化;第三,在培养的口径上要坚持“宽”的原则,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要突出“活”的特色,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凸显“精”的性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上要体现“新”的特征。培养措施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传授要注重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在课程的整合、教材的革新、内容的提炼等方面,都要进行优化。比如:在课程整合上,可以把计算机绘图课

8、程与“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统一成一体,设置为人体工程制图学课程;把控制理论课程与机械制造工程理论课程有机统一,设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在教材革新上,可以新增CAD、CAM、CAE等现代技术的内容,这是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导的。传统机械制造专业中机械设计以二维空间为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