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77352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胡帮红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数学素质又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不断地碰撞、融合、发展,课堂教学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光
2、彩照人,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悟,谈几点看法。一、采用最好的教学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创新,但学生创新的火种,却需要通过教师创新来点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胆地提倡教师创新,播下教师革新的种子,才能引发学生探真的兴趣,收获学生创新的果实,那么教师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构建有趣的实际背景任何数学理念的提出,都不是凭空出现、强加于人的,刘绍学教授指出“数学是自然的”,“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还很有人
3、情味。”细细品味之下,笔者认为通过问题、活动、游戏、典故结合声光图象等多种形式,“自然”和有“人情味”地构建新的有趣背景或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将可较好地将学生引入数学殿堂,使其自然地接受和消化新知。2、开发新颖的例题习题传统的例题习题优势在于逻辑性强,结构完整且严谨,但缺点同样明显,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过于保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新颖、现代的题目,将是对原有题型的完美补充和拓展。3、优化知识的生活链接学生最大的困惑并不是如何学好数学,而是不知道学了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其实,数
4、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若能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并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将起到以“生活”点燃课堂“活力”的良效。4、辅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主体特征,能把一些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情境,这有助于辅助学生记忆思考,发展学生智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的帮助。【案例1】《函数y=Asin(x+)的图象》设计片段为了得到由y=sinx的图象到y=sin(x+)的图象变换规律,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步骤一: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同桌两人每人做一题)(1)y=sinx、
5、y=sin2x、y=sin(2x+)(2)y=sinx、y=sin(x+)、y=sin(2x+)步骤二:每人根据所画的图象总结变换规律,同桌之间在讨论交流4步骤三:几何画板演示先伸缩后平移与先平移后伸缩。教学反思:教师设计时没有直接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图象,而是由学生去体验、归纳、总结。在讨论和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而多媒体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最有效率的老师是懂得帮助学生自己把握和安排学习的进程的老师。虽然大部分现行的课程内容显得略为陈旧,但我们不能就此肯定或否定现行课程内容。因为学生最需要的是,通过对已有的
6、知识体系的学习,来发展自身的学习技巧,应对未来必将棉队的各种变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只有这样,今天的学生才能自信地挑战未来并且获得成功。二、鼓励学生创造,开发学生潜能著名心理学专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此话笔者深有感触,往往教师正在实施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时,突然,有学生现场生成了教师预设外的观点、方法,此时,教师该何去何从呢?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于摇篮?还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仰或是鼓励、支持
7、和赞赏?笔者认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将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1、不吝赞美、张弛有度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但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表扬,会严整戳伤学生的积极性,但赞美的过火,却反而显得浮夸、泛滥。因此,恰到好处地拿捏个中分寸,使学生自信、自豪,但不自傲,甚为关键。2、鼓励创造、兼重逻辑不能片面地强调创造,也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有人认为:“创造就是要摒弃逻辑的枷锁,让思维在自由的天空翱翔。”此观点我认为不妥,创造和逻辑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看似独立,其实却血脉相连,思维的逻辑性既是创造性爆发的导火索,也是对创造
8、果实进行检验的准则,因此,我们必须创造与逻辑并重,让“思维的天马”插上“逻辑的翅膀”,学生才能越飞越高。【案例2】《任意角与弧度制》教学片段习题:(2005全国Ⅲ)已知。教学回放:在学生探究后,笔者通过投影仪,展示了学生甲的解题过程:先求出的范围,,然后通过讨论的奇偶性,为第二或第四象限角。点评完后,笔者注意到角落里,学生乙高举左手、双眼放光(笔者跟学生约定过:回答问题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