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

《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

ID:33166666

大小:54.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1

《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_第1页
《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_第2页
《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羊毫与书法创作》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羊毫与书法创作六朝隋唐,尚没有羊毫书的迹象。大约至唐五代到宋朝,因水墨画法逐渐兴起,硬毫笔不便于渲染,软毫便应运而生。羊毫毫长,具有蓄墨多、价廉的优势,于是有人逐渐顺势用羊毫写起字来。在宋代,用羊毫作书不常见。米友仁在跋文中曾写道,“此纸渗墨,本不可运笔,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羊毫作字正如生纸作画耳。”《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第4册37页可见宋人不习惯羊毫及生纸作书。一直到明代自董其昌倡导羊毫,至清代梁同书、邓石如、何绍基等使用羊毫笔,蔚然成风。其影响颇为深远,近现代于右任、林散之使用羊毫创造出了笔法别具一格的草书。对于董其昌而言,选择羊毫无疑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冒险。当然,这也有深厚的

2、思想根基与个性积淀。董其昌秀美空灵的书风与软毫笔的运用关系甚为密切。董其昌喜用软毫笔作书,写大字后匾额从不用如棕及诸毫之类的硬毫笔。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云:“董用羊毫笔,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尖瘦耳。此写大书笔也。写小楷、小行或杂紫毫,或竟用紫毫。若论匾额,亦用羊毫之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这与董的审美主张是一致的。董其昌书法用笔主张虚和,不用一实笔,并以虚和取韵。他用墨主淡而润,反对枯燥及秾肥;谋篇章法疏空,风神秀润淡雅。其中神采秀润、用笔虚和与其喜用鸡毛、羊毫一类软笔是密不可分的。董其昌曾在《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尾跋道“用鸡毛笔临书。”见《中国历代书画图目》此

3、作品流动、虚灵,犹如优美的旋律。可见,笔的特性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梁同书也是羊毫积极的倡道者,其书法纵横飘逸,如天马行空。梁同书名重一时,与刘墉、王文治齐名。他著有《笔史》,对毛笔之种类、性能等情形比较熟悉,然而他偏激地主张只使用长锋羊毫。正因为如此,其书晚年尚缺乏苍老之气,过于秀媚。他喜欢羊毫而且锋要长。他说“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膄,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吴湖帆称用羊毫倡于梁同书,此说不确,然亦见其影响之巨。何绍基巧妙地发挥利用羊毫性软、行笔迟缓的特性,通过生拙的回腕执笔法以表现金石之气,成为了一代碑行书大家,被称作开光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主。其行书

4、下笔遒劲浑厚,浓墨涩行,体势宽博,如天女散花。清代喜用羊毫的书家还有赵之谦、吴昌硕等。就写草书而言,前代大家如张旭、怀素、祝枝山、王铎等多用硬毫,当代林散之却反其道而行之,力主用羊毫,并取得了很高成就。关于工具,林散之多次强调用长锋羊毫才写出刚劲的字来。“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能写得出了。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用长毫。他真是活外行,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林散之笔谈书法》陆衡整理13-15页古吴轩出版社1994事实上,林散之用的长锋笔多为兼毫,并非纯羊毫。林散之以为写硬字必用软毫,这当然与时代风气及生宣的盛行有关。林还认

5、为“要用长锋羊毫。软笔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笔。”同上宋四家明大家都用软笔,此说失之片面。尽管宋代散卓笔比有芯笔软一些,但尚不属于软毫。众所周知,明清以后,软毫尤其羊毫才得到普遍使用。然而正是林老一意孤行,推崇羊毫,有别于前代草书家,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书风。总之,书家通过工具的尝试与变革,利用羊毫的柔软及细腻创作出了有异于前人的书风,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有的书家用羊毫,目的在于炫耀自己超强的腕力。有的书家则是受误导,以为通过软毫训练能增强对其他硬毫笔的驾驭能力。这些无疑是不足称道的。辨证地说,羊毫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羊毫锋较硬毫软、弹性小,因此羊毫写字易流于柔

6、媚,缺少刚劲之气。清代梁同书功力不可谓不深,然而其书到晚年尚平而弱,缺少苍劲之气。蒲华用羊毫写字,其书孱弱如烂面条,屋漏、拆钗之法遂荡然无存。因故,羊毫盛行后,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羊毫盛行而导致书学趋于消亡。大抵古书家皆用兔毫,而董其昌用羊毫鸡毫,因为锋软容易使书法体式多姿,但是董书字多媚态而缺乏刚劲,今人当引以为戒。吴湖帆曾言“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亦随之。生宣纸盛行,画学亡,书迹随之。试观清乾隆以前书家如宋之苏、黄、米、蔡,元之赵、鲜于、明之文、祝、王、董皆用极硬笔。”《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吴论董其昌皆用极硬笔,尚待商榷。然吴论站在维护经典古法立场,批评羊毫与生宣的负

7、面作用也不无道理,具有强烈的针砭时风之意。然而,一种新的工具盛行,自有其流行之理。况且,纵观材料史,毛笔经历了从有芯到无芯,从小笔至大笔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就此而言,笔的软硬并无绝对的是非标准,凡能表达书家独特个性及时代审美风气者均值得我们借鉴与尝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