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初探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

ID:33120842

大小:232.1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20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_第1页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_第2页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_第3页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_第4页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社区治理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社区治理初探1——以广州井眼社区为例的社区组织与居民关系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08级博士周如南一、导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浪潮不断高涨。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来的是国家治理视野下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大力推行。“社区”在治理话语中常被用为行政地域单位。2“更多是指一种新的城市行政管理地域单元”。社区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被视为是改造国家权力结构并重组中国社会的实验,这场实验意味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整体转变,3也意味着各种类型社区的景观和结构变迁。社区建设如何进行,社区整合应遵循何种模式,在这场浩大而持久的运动中,中国城市基层治理

2、将走向何方,诸类国家治理技术上的问题被广泛讨论。当我们眼光向下会发现在每一个微观社区,无论其是何种类型,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这场运动中经历着或明显或细微的改变并产生体验。个人生活、微观社区图景和宏大社会背景以及历史的互动是笔者期待的研究视角。4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乡土生活转变为基于业缘、类缘和机缘的城市生活,常在关于中国的讨论中被视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的表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滕尼斯首先提出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t这对概念来分别指代一种人们分享亲密和人情的共同体和一个理性选择、靠分工和契约来联系的异

3、质性群体社会。这对词在汉语世界一般被翻译为社区和社。会、通体社会和连体社会或者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种二分发逻辑上衍生出的对社会特征进行说明的成对出现的术语还有杜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韦伯的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传统性统治和合法性统治,库利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刘易斯的传统部门和资1社区名称为化名;2阿兰纳·伯兰德,朱健刚: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04);3参见王彦辉:走向新社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P51-P52中对中国城市社区的分类:a.单一式单位社区:是单位

4、体制下的“单位办社会”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单位行政区域为特征的社区的延续。b.混合式综合社区:主要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了用最少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采用了“拆一建多”的方式,建筑多为条式盒状,布局多为兵营式模式,居民构成主要以就地安置的拆迁户为主,另外也包括一部分的出租户、商品房住户等。c.传统式街坊社区:这种社区由于历史比较悠久,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常常是居民住宅与商业、甚至工业用地混杂相处,社区内的居民职业构成也较为复杂。d.房产开发的物业管理小区:在新街口周边地区进行的房产开发,地价昂贵,品质高尚,属于高尚住宅区,

5、居住者皆为高收入群体,规划设计追求设施的完善与齐全,环境的优美与典雅,并具有明显的隔离特征。5本主义部门等等。这些不同指向的成对出现概念都源自“传统”和“现代”这样的分野。这种分野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和现代似乎是对立的,而且是一种线性发展轨迹。这种逻辑在到国家话语中,表现为通过“发展”追求“现代化”。现代扑面而来,传统何去何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社区生活层面进行了各个角度的阐释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论派:社区消失论(communitylost)、社区拯救论(communitysaved)和社区解放论(communit

6、yliberated):社区消失论认为,由于分工的精细造成社会功能分化和社会结构分层,加之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发达造成的人口流动,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局限于邻里关系而远在社区之外导致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团结感降低。这种论调在中国被翻译为社区失落论(夏建中:2000)或社区消失论(蔡禾、张应祥:2003),从最早系统研究城市生活与人际关系的齐美尔发出,经由其学生帕克执首的芝加哥学派发扬一直延续今日。是社区邻里关系研究中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观点。社区拯救论随着对社区消失论的批评而逐渐清晰并在1960年代开始盛行。这一流派在国内也被称为社区幸存论(张

7、应祥:2006)、社区继存论(黎熙元:2008)或社区发现论和社区转变论(程玉申:1998)。这一理论对社区消失论批评到:社区消失论认为社会分工和发展使人们的初级社会关系被弱化,而其实处于日常实践中的人们有能够在社会环境变迁的时候继承传统并适应变迁建构社区认同。费尔曼、雷顿等人在1970年代提出社区解放论。是他们提出不再强调基于地域的社区关注,而是关注超越邻里关系的初级群体关系。把研究视角从地域中解放出来而关注个人的社会网络。该流派还在社会人类学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作研究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可分

8、析工具取代社区这一已经地域化的概念工具。这一理念和分析工具目前在中国的城市社区调查中被广泛使用。中国的社区研究传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接受芝加哥学派帕克访学开始形成,老一辈学者将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