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

ID:33075840

大小:10.41 MB

页数:219页

时间:2019-02-19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_第1页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_第2页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_第3页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_第4页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姓名:卢永凤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颜炳罡20110418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中针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思潮。它与自由主义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权利是否优先于善?二、自我能否优先于其目的?三、国家中立是否可行?这三个问题中,“权利是否优先于善"是二者争论的核心问题,“国家中立性"的问题是由此衍生的问题,而支撑二者争论的基石在于“自我与其目的的关系”。自由主义从个人出发,预设了“优先于其目的的自我"为“权利优先于善"奠基,为保证权利之优先,国家

2、必须中立,实施权利政治。社群主义从社群出发,主张“社群优先于个人",否定自我对其目的的优先性,进而质疑自由主义的“弱国家"、“小政府”的“国家中立”的权利政治,提出了“善优先于权利"和“强国家”、“大政府’’的“公益政治"主张。尽管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基本预设及政治主张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自由主义谱系的内部争论,而非外部对立。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共享民主社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都尊重个人权利,强调民主法制,维护价值多元.它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并非要取而代之,充其量起到了纠偏补弊的作用,其实质是使自由主义更好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社群主义的兴起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国内

3、外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其对社群、公益政治、积极自由、国家干预的强调使国内外儒学研究者注意到它与儒家思想的亲缘性,强调儒家思想含蕴社群主义精神。当前关于儒家思想与社群主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整体的儒家思想或者心性儒学展开的,笔者认为,较之于整体的儒家思想或者心性儒学,苟子的政治哲学与社群主义更为亲近。首先,荀子政治哲学的基石是“重生自我"。“重生自我"是“群性我"与“德性我"的统一体。苟子认为,人是“群"的存在,维系“群"的纽带在于“礼义",正是“礼义"使人别于禽兽成就人之为人。但人并非如孟子所言生而具有德性,荀子认为,人性“朴一,不知礼义,“礼义"之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4、,经由圣人之创、国家之教化、庶民之学习等过程才能灌注于人心,成就人之菩质。也就是说,孟子、荀子都认为“善"是人之本质,构成“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之道",但是,孟子认为“人之道"与。人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之性"是合一的,道德主体本来就是善,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心知性,。发现"道德主体之善;而荀子认为“人之道"与“人之性"是分离的,“人之性"中没有德性,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决“人之道一与“人之性"合一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仁义礼智经由圣人之“发明’’与教化,再经过个体“学一的功夫,长期的“积靡"之后,就可以使“性伪合",人性与德性合二为一,实现“化性

5、一之功效,如同金蝉脱壳一般,天然人性蜕变出德性的翅膀,人性获得新生,自我得以重生。此“重生自我"就可以自觉地将德性观念外转为德性行为,担当起儒家之道的传承与践履。所以,对于儒家“内圣外王修之“道统"的传承和践履而言,苟子与孟子都主张担当的主体是“德性主体"。只不过,从德性的根源上看,孟子所说的道德主体与自由主义之“自我"一样,都是先验的意志主体,“人之道"有待“发现",要找回自我,自我再现,这与康德的实践理性主体、罗尔斯的“优先于其目的的自我"同调;而荀子所说的道德主体与社群主义的道德主体一样,都是经验的认知主体,“人之道"有待“发明’’,要重塑自我,自我重生,这与

6、社群主义者桑德尔所说的“构成性的自我"、麦金太尔所说的“叙事性的自我"、泰勒所说的“广延的自我一、沃尔泽所说的具有“成员资格的人"同趣。但是在德性的彰显上,荀子与孟子都主张人是社会性的人,具有“成员资格",个人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或“框架"而存在,这与社群主义不谋而合。不过,就德性而言,虽然社群主义强调社会公共美德,但并不排斥对个人权利的诉求,而儒家思想则缺乏个人权利的观念;就群性而言,虽然社群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但作为个体的人,是独立的自治的,而儒家思想虽然不欠缺“从道不从君"的独立人格,但这种人格也是关乎道义的人格,而非关乎权利的人格,缺乏独立、自主的个体。

7、其次,荀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礼义至上一。“礼义之道一以“礼一为表,源于人类社会“欲"与“物"的冲突。为了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圣人创制了。礼"。。礼一有本、末两端,“仁义一即。礼之本一,为“体一;“礼之文"即“礼之末一,为。用";。礼一执其两端致“中一达“仁一。荀子所说的“法先王一于“本一、。体”而言,“法后王打于“末"、。用"而言,他主张既。法先王一又。法后王一,成就道统。可见,在平衡个人与社会的2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系上,苟子与孟子差异较大,孟子非不言礼,只不过重心内转于心性修养;荀子非不言仁,而重心外转于制度建构。所以,孟子之道的先验色彩浓重,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