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06273
大小:7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0
《荀子政治哲学的社会意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荀子政治哲学的社会意蕴研究一、悲观的人性论与乐观的社会理想人性理论是荀了政治哲学的基础。荀了对人性怀冇悲观的阴暗意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性恶》)他认为,人的天性本恶;后来之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苟子对社会化、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治理的思考均根源于此。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澄清思想的深度差异,止如徐复观所说:“先哲的思想,是由他所使用的重要抽象名词表征岀来的。因此,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冇关重要抽象名词的研究。”[2(1P11)荀子所谓“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或社会的改造,即“本始材朴”。
2、从这个意义来讲,人性应不具有道德伦理价值,也就无所谓善与恶。但荀子为何又断定“人性恶”呢?在荀子看來,善恶的判分并不能从自然角度来观察,而应从社会组织的观点来看待,只冇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才冇善恶之别。凡是促成社会组织、维持社会秩序为善,反之为恶。正因为人木性恶,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木性,必然会导致悖乱不己,争端纷起。这样,人的口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是互不相容的。这就促使了他对人性中另一方面即社会性的思考。荀子的“性恶论”试图修正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存在看一个两难悖论:人性先天而善,如果保持这种逻辑一贯性,后天自然而善,就置圣王、礼义
3、于无用之地,或即使有了圣王、礼义,对社会的治理也毫无用处;如果先天性善并不意味着后天就一定能善,不意味着在现实中口然而善,那又失去了这种逻辑一贯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断定先天“性恶”,并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是恶,而“善”完全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从“自然”的出发点到不加干预的自然结果来说,荀子的逻辑保持了先天自然性恶,后天自然而恶的一贯性。这样,对于孟子而言,人的善的过程,是从自然性到自然性的过程,现实之善是克服后天之恶而保持和恢复先天性善的过程;而荀子的人的善的过程,则是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过程,现实Z善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克服先天
4、Z性恶而新生的过程。将人的从善的过程放在社会中度量是荀子政治哲学的特点所在。虽然荀子对人性充满了悲观,但他却很乐观地看待社会理想。他崇圣,且希望借此达到一个以合群明分、仁义、礼乐和王道为表征的理想社会。孟子曾明确地把“圣”界定为“人伦之至”。圣人与人同类,是人群中用义理武装起来的典范,且没有像基督教中上帝与人Z间那种不可逾越的距离。在这一点上,苟子与孟子一致,他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圣人是圆满地实现了“人伦”的人,或者说是人伦的完满无缺的体现者。圣人依然是一般人升华而成,而不是天命的产物或天生而圣。在儒家的思想传统屮有一种“圣人情结”
5、,圣人理想与盛世理想是统一的。有圣人,就有盛世,在盛世也就意味着有圣人。在苟子时代,山于社会政治的极度混乱,个人对社会政治难有作为,致使圣人理想与盛世理想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断裂,个人只好选择自我完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但从大体上讲,苟子还是保守了“圣人情结”的统一结构(即一般所说的“内圣外王”),依靠君子、贤人和圣人等道德榜样来实行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荀子社会理想的核心就是推广仁义、德礼和王道,像孔子一样,他强烈希望建立一个道德理想国和王道国。我们知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夭下”是不同的,苟子则凸显这种区分,“
6、圣王”相应于“天下”,而“诸候”相应于“国家”,主张只有圣王才能担任举天下之重任,才能立为天下效法的普遍之道。天下可以从治一国开始,但只能通过王道才能最终取得。苟子相信,虽然人性恶,但通过礼乐的教化,通过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天下王道的社会理想指日可待。荀子的“圣人情结”中蕴含着一种对人高度期望的乐观主义,但是,一向主张人性恶的苟子却恰恰忽视了人性转易的难度。人与难以割舍的自然天性同生共息,又置身于纷繁混杂的社会环境,从圣只是一种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它需要性悟与提升,不可能依赖于某种外在的约束或某种具体行动而达成。荀子对人性移易难度的低估直接使
7、他的崇王道、重德礼的社会理想陷入了空想。荀子持性恶论,却又对社会理想极其乐观。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苟子从悲观的人性论跨越到乐观的社会理想呢?其实,这主要源自于荀子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从“先天之恶”向“后天之善”转化的自信。这种转化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苟子关于政治社会化、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等的思想屮找到证据。二、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思想“性”对苟子而言,是一种人的自然的生物属性,如饥而择食,寒而取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这是一种人的本能行为,无所谓善恶。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和动乱,从而就要导向恶。这种人
8、的自然性与社会秩序的不和谐,是荀子断言人性恶的根基所在。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类道徳行为的可能与根据,它的实现有赖于后天的修为,而苟子则设定人性恶,需要社会的礼法规范来抑制人性中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