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赵艳萍王爱萍王艳娟陈海芹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主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道路等.关键词: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农村城市化对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新农村建设顺利进展,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氏问题,农民增收又
2、是农民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使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给现阶段农民增收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的基木现实,科学系统地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从而努力探讨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必须发展有中国待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就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基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方向,通过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科学技术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
3、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屮心任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以国家有效投入为保障,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把建
4、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农业经济领域的新问题,它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农业结构调整也非阶段性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自社会转型以来,农业结构就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始终未能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矛盾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和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后,做出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
5、,城市支持农村的支农惠农政策,最突出地就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船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要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既是科学技术和工业进入农业和农村,先进农业知识进入农民头脑的有效载体,也是农民权利的维护者.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FI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这些农民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
6、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各类农民组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就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民增收缓慢,既有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受教育年限偏低和专业技能缺乏是造成农民贫困和收入增加缓慢的主耍原因.2oo7年屮央,,一号文件,,指岀,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教斤软科学研究项目”昌黎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74572204);河北省社科联2009年度河北省社
7、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的阶】生57—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而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是要继续加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也是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农民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屮,党屮央正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7.1%,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798亿元对全国i5亿农村教育阶段屮小学生全部落
8、实免除学杂费政策,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二是要捉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有待进步提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着力培养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