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0227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思考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2004年,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增加之多、增长之快,是1997年以来“三农”形势最好的一年。当我们在回顾农民增收成效时,更应该思考:2004年对于今后的农民增收意味着什么?一、农民增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04年是农民增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农民增收既创了历史新高,又标志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来之不易。2004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的减收、徘徊或低速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形
2、势大大好于预期的结果。农业和农村的大好形势,被人们简洁归纳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如果细细回顾起来,并不是这样简单、轻松,更难以体现出其中的艰辛,甚至"惊险",在可喜之中伴随着某些苦涩,个中滋味,农业中人似乎体会得更深。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士都知道,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1982年至1986年的5年间,中共连续5年都发出了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实现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促进作用。虽事隔多年,很多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士和中老年农民,至今对中央"一号文件"仍然记忆犹新,感情
3、颇深,时常提及。不难想象,在事隔18年,当人们再次看到中共以"一号文件"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时,必然会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也不难看出,党中央在重新恢复下发"一号文件"中的勇气和信心。LOCaLHOST尤其是"一号文件"中的2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再加之各级加大了贯彻执行和监督的力度,使农业的春天又重新到来。2、农民大幅增收包含意义特殊。农民大幅度增收,使2004年作为一个标志或界线,划分出一个新的时期。其含义是:2004年是一个界线但并不是转折点,它不是说从2004年
4、开始农民增收将由低增长阶段进入高增长阶段,而是说自2004年之后,研究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将由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核心的时期转入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为核心的时期。因为2004年及其以前,无论是土地承包、粮食保护价、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结构调整政策,还是农村税费改革、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减免农业税政策,其实质都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今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会有时间和力度上的局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生产经营水平。这并不是说今后农民增收不需要
5、政策调动积极性了,而是说在继续依靠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更多地研究解决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问题。3、实现农民稳步增收要求更高。新时期研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它包括农民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规模水平、产业化水平、适应市场和市场竞争的水平,最终的落脚点是效益水平。这一时期农民增收将由主要依靠政策,变为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和市场,依靠农业、农民自身问题的不断解决。因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政策,也就是直接针对农民的土地政策、税赋政策、劳动力转移政策已经到位和基本到位,今后出台的将主要是辅助性政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因
6、此,农民增收的难度会更大,解决农业、农民自身的问题比出台一项政策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工作着力点,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果说出台农民增收的政策主要靠国家,那么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则主要靠地方,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围绕农民增收有更多更有效的作为。二、新时期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2004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一定的偶然性,农民和农业自身的问题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仍然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粮食生产两难选择。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对粮食主产区来说也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地方有需要,农民有种植
7、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虽然2004年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但今后能不能统一,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是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市场农业必须面向市场,在市场中竞争。现阶段农民是单个的小生产者,一家一户面向市场有很多问题,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经济组织。而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我国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
8、值之比为3--5:1,而中部省份仅为0.9:1左右,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地区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