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

ID:33013363

大小:3.45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2-19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_第1页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_第2页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_第3页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_第4页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与义洛阳诗词与南渡前后的洛阳士人群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引言一、选题意义洛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自居易“九老会”到以欧阳修为代表的钱幕文人雅集,再到熙丰年间的洛阳耆英会、二程洛学,洛下衣冠胜集,贤士大夫踵至,构建了蕴含中隐思想、独乐精神、诗意栖居等在内的多元城市意象,成为与政治重心汴梁分庭抗礼的文化重心1。一直以来,学界将关注的目光集中于洛阳的鼎盛时期和盛世文化,而繁华落幕之后,洛阳士大夫的研究则鲜有闻。本文以南渡时期籍贯为洛阳的士大夫为研究对象,考察洛阳赋予这个群体的乡土情结、地域特征和文化烙印。笔者尝试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南渡前后,洛

2、阳士大夫的群体境遇和群像如何?时代强加给他们哪些无法回避的命途?他们的群像在衣冠南徙之后增添了哪些新的表征?(二)洛阳赋予这个群体的乡土情结、地域特征和文化烙印,在他们的诗词歌赋、政治主张、处世态度上有何彰显?(---)南渡对洛阳和洛阳士大夫的地位造成了什么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洛阳文化在盛世繁华之后如何走向?南渡给洛阳文化造成了哪些毁灭性的创伤?洛阳文化为何没有经流亡的士大夫,在异乡落地生根?有鉴于此,窃以为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一)这是首次对南渡时期占籍洛阳的士大夫群体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京

3、(今河南开封)、洛(洛阳)、汝(今河南临汝)、颍(今河南许昌)一带是北宋政治文化的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集结地”2,郑百因先生称之为“渡江三家”的陈与义、朱敦儒、李清照,其中就有两位是洛阳人,这凸显了洛阳士大夫在两宋之际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陈、朱两家的研究卷帙浩繁,但是却鲜少有人从他们同是洛阳人这一角度去考察他们乃至整个洛阳群体共性的;与此同时,李处权、席益、富直柔等洛阳士大夫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更没有人去聚焦他们的群体性;(二)文化具有传承性,亦会出现断层,南渡时期的洛阳士大夫群体处于洛阳文化延续的关键环节,透析他们

4、的群体境遇和群像,有助于我们了解洛阳文化是如何式微的;1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关于11世纪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想的考察》,2000年第5期,P24—372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P2311万方数据(三)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但针对南宋初期的地域文化研究,焦点集中在从地域分布上考察群像,几乎没有从籍贯上去探讨的。笔者认为,西京洛阳作为北宋士大夫精神栖居的乐土,两宋之际的洛阳士大夫作为最后一批被洛阳文化滋养的群体,他们携洛阳胎记出逃,虽然流离他乡,但生命中

5、流淌着的洛阳血液,随时会唤醒他们刻骨铭心的洛阳记忆。从占籍角度去考察南渡时期洛阳士大夫的文化传承与断裂,是极有研究价值的。二、当前研究状况综述(一)关于宋南渡时期士人群研究学界一般将南渡词人群和诗人群相互独立开来探讨,在词人群研究方面,涌现了数篇颇见功力的博士学位论文,胪列如下:①黄文吉《宋南渡词人》:从政治、社会、文坛风气、地理环境四方面,将影响南渡词人创作的重要因素逐-an以分析;同时综合各词家作品的特色,异中求同,由内容、形式、风格、技巧等各方面归纳成十种共性;此外,选择了作品较多、成就较高的十六人,依其重要

6、性分为特出词人、次要词人、一般词人,逐一进行个体剖析;最后总结了南渡词人的成就和影响。该书在谈到地理环境对南渡词人的影响时,主要强调的是南方的地域环境对南渡词人的同化作用,而非从他们自带的籍贯属性去考虑。(该文己由台湾学生书局于1985年出版)②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上篇为共时态的研究,从政治立场、学术渊源等方面探讨南渡词人的群体关系及其松散性、流动性、开放性的群体特征,兼谈其频繁的文学交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的创作范式和审美规范;中篇从漂泊者的心态、英雄的苦闷、迁客的信念、失意者的归宿四方面深入分析南渡词的

7、思想内涵;下篇为历时态的研究,王先生将唐宋词发展归纳为花间范式、东坡范式和清真范式,探讨晚唐五代至宋南渡初花间范式和东坡范式相互更迭与演进的历程。(该文己由台湾文津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③钱建状《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以南宋初期词坛为切入点,特别指出南渡后文化版图的重组,不仅指文化的轴心由北宋的京洛地区移到苏杭的环太湖流域,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的文化迅速崛起,更指岭南地区的文化呈现出的新趋势。同时认为南渡之后苏轼词风的重振,不仅是当时词坛崇雅黜浮风气的需要,更是高宗“最爱元

8、祜”的用人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必然结果。(该文己由厦f-J:k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书名《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④黄海《宋南渡词坛研究》:从词人论、词体论、词类论、词风论、词艺论、词评论、影响论七方面加以探究。万方数据⑤姚惠兰《宋南渡词人群的地域性研究》:主要研究宋南渡词人群的地域分布情况,以及词人群在各地域的词学活动及其影响,并分析其成因以及词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