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

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

ID:39931563

大小:8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5

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_第1页
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_第2页
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由三首诗说开去,浅议陈与义南渡诗风变化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宋末元初,承继江西诗派衣钵的方回提出的“一祖三宗”的说法中,杜甫被尊为“一祖”,而陈与义则与黄庭坚和陈师道并称为“三宗”。如果说靖康之难激发了当时诗人们的爱国激情,促成了后期江西诗派诗风的转变,并使诗学门径也有所拓宽,那么陈与

2、义正是这些诗人之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清丽和婉,鲜活流动,而后期,也就是经历了山河破碎和颠沛流离之后,陈与义开始把忧国悯民的强烈情感倾注于诗篇,诗风也因外在现实的巨变而发生突破性的变革,感情悲壮沉郁,意境壮阔浑厚,语言简洁精炼,呈现出雄浑慷慨的风格特征。本文将结合陈与义南渡前的诗歌《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和南渡后的《伤春》《牡丹》这三首诗来具体谈谈他的诗风的演变过程。陈与义前期诗歌咏物、唱和、酬赠、题画、感叹时序等,多为书写闲情逸致的流

3、连光景之作,而题画组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正是陈与义的成名之作。,其一曰: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相逢京洛浑依旧,惟恨缁尘染素衣。诗歌紧扣墨梅特征,写出其超于形迹之上的神韵。最后一句活用典故,自然而不着痕迹,说墨梅就是自己早年在江南见过的梅花,风神依旧,不同的是被京城的尘土染成了黑色。既为墨梅之墨色作解释,又暗示其不变的品格。组诗中还有“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等句,都遗貌取神,摹写出墨梅的风姿韵度。陈与义讲究字句的锤炼,但他在当时江西诗风流

4、行的诗坛并不走瘦硬艰涩一路,而是颇有陶、谢、韦、柳的清淡自然。陈与义才情颇高,对于前贤作品,博观约取,善于变化。他爱黄庭坚,陈师道,同时也爱苏轼,尊杜甫,同时又尊陶渊明,韦应物,所以他的风格较为圆活,并不专以奇峭拗硬见长初期他学诗于崔德符,崔告诉他作诗的要诀说:“凡作诗,工拙所未论,大要忌俗而已。天下书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这几句教训是他作诗时常常记在心中的。而从他前期的这首诗中,我读到了诗人对艺术成就发自内心的鉴赏与品味,似乎能够透过文本感受到那种文人雅士之间的互相欣赏与悠闲自得的情趣生

5、活意味。靖康之难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诗人的影响同样是重大的。《伤春》作于湖南邵阳,诗中对南宋朝廷的抗敌无策,致使金兵一路南下,皇帝仓皇出逃于海上报以强烈的讽刺和深沉的感慨,同时又对向子率军民坚守潭州敢于抗击金兵的举动表示了高度的赞扬。有人说这首诗抑扬顿挫,寄意深切,最得杜律三味,而末三句脱换自杜诗

6、的痕迹尤为明显。通过精心选用的的对仗与用典,诗人试图让我们理解他复杂的心情:他不能不可又不甘心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放眼望去满目萧条,人事全异而景物依然,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然而陈诗的妙处在于,读罢全诗我们感觉不到颓靡衰飒之气,只因尾联的“稍喜”,于绝望中透露出希望的曙光。《牡丹》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

7、,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读来令人心生无限感慨与同情。读罢这两首诗,我们不难发现,陈与义终于真正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他不再如先前那样只着眼于借鉴杜的艺术手法而是开始努力学习杜的爱

8、国精神,同时对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我们惊喜的看到诗人的变化:从中大自然的感受到靖康之难之后的诗兴多缘事而发,准确的说是缘自时事而激发,从前期学杜的技法到技法与思想内容并重,由重奇语到追求诗境浑融,对建安诗歌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王维审美情趣的认同。靖康之难前,诗人主要关注个人得失和生活中的情趣,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的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和身世沧桑之感,遂浸染佛禅益深。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所说的“造次不忘忧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