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

ID:32998267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8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_第1页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_第2页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_第3页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_第4页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林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二级 提交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张林轩(山东省金乡师范学校,272200)摘要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会涉及到价值问题,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两种对立的看法长期争论不休。本文在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后现代的视角提出终结这种“非此即彼”的无味争论,代之以“相对真理、局部知识、有条件的概念和理论运用”。最后对持价值中立和持价值干预不同观点者,指出了在认识和操作两方面所存在的主要误区。关键词价值、价值中立、价值干预、后现代思潮在心理咨询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价值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多、关涉面广的重要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咨询的

2、实务操作、咨询目标的达成等功能方面的科学问题,也涉及到职业道德方面的伦理学问题。而在价值问题上,却存在着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矛盾。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一矛盾,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问题的回顾所谓“价值”,就是对任一主体来说,什么是好的(或值得的)、什么是坏的抑或是不好不坏的;价值体现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意义关系,对于人生价值观来说则主要表现在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就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提出的。韦伯认为不仅社会科学即使

3、自然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价值无涉,因为“科学致力于获得‘有价值的结果’……论题的选择本身已经包含了‘评价’。”[1]但他又坚持认为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经验事实与实际评价“这两件事在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把它们看作同一的东西是把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混淆了。”[2]概言之,韦伯虽然不同意社会科学完全将价值排斥在外,但他相信在研究过程中,经验事实与价值判断是可以区分的,即“价值中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韦伯价值中立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介到我国后

4、,也与它在西方学术界的命运一样,褒贬不一、争论颇多。我国有学者对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持批评态度,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强调‘价值中立’,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为“社会学属于‘多元范式的科学’”、“我们与其坚持空中楼阁的‘价值中立’,不如实实在在地区分清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异同,根据社会科学的特性,依据某一理论范式,努力对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进行逼真性概括。”、“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需要‘科学’的沉思、冷静,也需要‘艺术’的激扬、创造。”[3]二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本文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不做区分,任

5、一概念同时意指两个概念的含义)中,“价值中立”的提出,与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密切相关。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名称是“非指导性治疗(NondirectiveTherapy)”,强调患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既不必要同时还会有损于患者“实现的趋向”和能力,“非指导”是作为治疗的条件提出来的;之后,罗杰斯又把他的治疗称为“患者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Therapy)”,再后来,罗杰斯舍弃了具有评判和贬低意义的“患者”5这一标签,发展到“个人中心阶段(Person-centeredStag

6、e)”[4](在我国多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或“当事人中心疗法”)。治疗理论名称的变化,反映出罗杰斯最终对“人”本身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同时他也证明了“人本”观念下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5]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对来访者不指导,完全接纳来访者,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把罗杰斯的观点和做法理解为“价值中立”(不知罗杰斯是否这样提过)。本文认为从“不指导”到“价值中立”的推论隐含着问题:假设可以这样推论成立,那么(1)“不指导”是否意味着不做任何判断?(2)“不指导”是否意味着“不引导”?(3)“价值中立”是否主导心理咨询过程所涉及

7、的一切方面?换言之,是否应有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价值中立”?  本文的回答是:(1)前述韦伯已证明即使在自然科学中不做任何判断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心理咨询中更是如此。(2)“不指导”不意味着“不引导”——罗杰斯认为,个人之所以产生心理失调,是因为在当事人早年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便违心地或未经消化地吸收了大量外在的价值标准,此后他便僵化地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对其本性(实现趋向)造成了压抑。这种压抑和冲突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就出现心理障碍。罗杰斯把那些“违心地或未经消化的价值标准”称作“价值条件”

8、,针对这种致病原因,当事人中心的治疗透过给当事人提供一种安全、无威胁的关系气氛,助当事人在自我探索中悟到是什么在自己心里扼制着自己,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克服和个人的发展。罗杰斯还提出了两条衡量心理治疗之建设性变化的标准,一是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二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6]。显然,当事人中心治疗的作用机制就是改变当事人原来的价值体系,以及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