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ID:32981886

大小:54.5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8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_第1页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_第2页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64000一、运用物理知识阐明太阳的能量来源和太阳寿命。太阳是一颗恒星,具有极大的质量,约1.989×1030千克。巨大的质量会使太阳内部产牛极端的高温高压,太阳内部的温度达到1500万度,压强达到2500亿个标准大气压。在这种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太阳内部时刻发牛着原子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了核聚变成「个氮核,核聚变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强大的能量通过太阳木体辐射区,对流区及太阳大气发散出去,这就是太阳的能量来源。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稈,我们知道太阳在释放强大能量的同时,会以耗损太

2、阳质量作为代价,这个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太阳寿命,即根据太阳质量的变化来计算太阳寿命。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目前太阳正处于壮年时期。上述热反应及质能方程可以表示为:核聚变反应:411H=42He+E质能方程:E=△mc2(上式中E表示核聚变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表示太阳在释放能量时的质量耗损,C表示光速,11H表示氢核,24He表示氨核。)二、运用物理知识理解地球运动的速度。在讲地球自转时,许多学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我首先让学牛知道角速度和线速

3、度的概念:角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大小和半径的大小无关,因此,在地球自转时,无论纬度高低,一个恒星日都是3600,即大约150/时。极点为零。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其大小和半径成正比,半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所以,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而且在地球表面线速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大。在讲地球公转时,学牛很难理解课木结论:“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远日点最小”。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击现近日和远日现象。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

4、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即单位吋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吋,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慢。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吋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吋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吋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三、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海拔高,气压低”的原因。在学习“热力环流”吋,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在同一地点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很多地理资料解释为“越往上空气越少(量少)且越来越稀薄(密度小),所以大气压越来越小”,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个知识难

5、点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就很清楚了,我首先让学生冋忆初中物理“人气压”的概念:大气因受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海拔越低,大气的重力越大。我们可以任取一截面,假设该截面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难看岀大气重力对截面的压力不断减小,压强也随之减小。因此,压强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与上空大气是否稀薄没有关系,因为即使上面空气密度不变乃至于变大,越往上大气压也会越小。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但是接下来学生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大气压是否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P表示压强、ρ表示密度、g常'数、h表示高度)来计算吗?”此吋上面这

6、个理论就可以轻松解释:因为大气的密度是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而该公式里的密度应该是不变的,因此这公式在大气压的计算里是不适用的。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在学习“气候成因”吋,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个难点。我在这里让学生回忆物理中的“物质的比热”这一概念:比热容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陆地的计算公式Q=cmAt,而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沙土的5倍左右。根据公式Q=CmAt,也就是说同样质量的沙土和水,

7、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是沙土的5倍左右。因为水的比热大,所以海洋白天(夏季)升温慢,晚上(冬季)降温也慢,昼夜温差和年温差都小。陆地相反。因此,白天(夏季)吋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一一海风。冬季相反。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冬季海洋是热源,陆地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陆地是热源。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本结论: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等的主要原因。五、运用物理知识辨析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在学习“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时,很多地理资料以及地理人对摩擦力可以减少风速的大小,起阻碍作用,没有争

8、议,但是对摩擦力影响不影响风向存在很人争议,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以下解释:摩擦力是近地面的风在形成中所受的一个力。它对风速及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