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80856
大小:59.5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变迁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以“新陈代谢”为名,精辟地概括出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真正意义上觉醒的开始,由此各阶级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三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关键词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变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1民族意识的蜕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陈旭麓先生在本书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先生认为近代社会是由
2、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中国的历史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封建设会。当英国于1640年大刀阔斧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迈向资产阶级社会时,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支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先生在书中精辟的指出'‘个体经济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著地依恋着自己的个体经济,这一方面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不无关系”。的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封建小农经济之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
3、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高高踞于权力的峰,上下相承左右相连,等级森严,构成了封建官僚制度。凌驾于社会存在之上的,是相应的意识形态改造,中国社会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用以反映、说明和维系这种经济和政治局面,而儒学是最能适应这种需要的观念形态,人们信奉崇尚儒学,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纲常伦理长时间地束缚着人们。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封建设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古以来人们的盲目、闭塞、妄自尊大。一味地闭关自大总会带来社会的逐渐落后,当中国社会进入19世纪的时候,康乾盛世已经过去
4、,孕育和蓄积于上个世纪的种种矛盾已日益凸显,预示了这一时机得多难于动荡。终于,量变带来质变,强韧进取的英国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To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梦中惊醒,弥漫的硝烟、惨败的境地终于使他们警醒到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于懵懂中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一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是由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落后?陈旭麓先生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真正觉醒的开始。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都是懵懂的探索,形不成体系,“
5、他们走得越远越是孤独”。直至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曾经被视为我朝贡之国的日本将泱泱大国至于悲惨境地,巨大的心理落差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人士的亟变,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从挨打中开始找寻出路的先进中国人逐渐破开云雾,开始了各方面的探索,为中国何去何从谋求出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五十多年来民族的觉醒可称之为历史的转机。2变与不变之争陈旭麓先生用"变与不变”来揭示近代社会的变迁,他认为这是时代推来的问题,变与不
6、变的哲学,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古语云:“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开始的,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成为“变”的起点。关于中国的近代化先生给出了这样精辟的回答“中国的近代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后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的走入了近代"。诚然,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波及各个阶层,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首先,备受欺凌压迫的农民阶级最先起来反抗了,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出路,一出天朝的悲喜剧上演了。这个
7、过程长达数十年,其起伏兴衰的痕迹是岁月难以磨灭的。先生指出:“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清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是由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短时间以汹涌之势蔓延开来,寄托的是小农思想的固有的憧憬和向往。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海波潮,当然失败是注定的,生产环境的狭隘造成了眼界的狭隘,其真正的作用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理想国终不会实现。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地主阶级在维护其根本统治的同时也是试图寻找一条光明大道的。洋务运动以1861年一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
8、,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如火如荼的兴办起来了。先生这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所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这让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或许也是始料未及的。虽然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洋务运动的顽疾,但其积极意义是不知可否的。甲午一战,变局急转为“事变之亟”。于是出现了公车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