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黄礼灿(广州市花都区赤坝镇卫生院510830)【摘要】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了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85例,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根据治疗有效性标准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4%,明显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2、5)o结论临床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黛力新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在临床中予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莫沙必利分散片黛力新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82-02在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肠胃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但是目前仍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也无确切的、特效性的方法[1]。木次研究中,对选取的85例此类病患给予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进而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使用要点
3、等,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85例,其中,势38例,女47例,年龄为29・71岁,病程为「14年。将所选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两组在性别、病程以及年龄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43例给予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剂量一般为4-8mg/次,每日三次于饭前服用[2];另一组为观察组42例,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加黛力新进行治疗,剂量为每次一片,每日2次⑶。两组患者的治疗
4、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主要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来进行分析,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1.3统计学方法本次调查研究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t表示,应用通过X2检验,以PV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其中对照组的43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口干患者9例,腹泻患者4例;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出现口干患者6例,2例腹泻。从不良反应上来看,两组患者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主要
5、表现为轻微的头晕、心悸以及疲劳等,经过相关的检查(尿常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无显著变化。经过统计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4%,明显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详细情况见下表表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对照组14171272%观察组1622490.4%3讨论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仍未完全掌握,临床研究总结其主要和胃酸分泌以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⑷。针对以上主要病因,在治疗上主要以促动力药为主,进而辅助胃粘膜保护药、抗酸药等,从而来帮
6、助改善胃肠道功能[5]。除了以上原因外,患者的不良情绪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导致胃排空的延缓,出现不适症状。因此,在用药上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一些抗焦虑药。在本次研究当中,我们对随机划分的两组患者给不同的方法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即采用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药理学分析发现,莫沙必利作为一种受体激动药,患者服用后促使机体释放岀一定量的乙酰胆碱,它对于患者胃肠道具有一定的促动力作用,可帮助患者胃肠功能的有效改善[6]。而黛力新的主
7、要成分是美利曲辛、量氟哌噬吨,作为一种新型的三环类抗焦虑抑郁合剂[7],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可缓解病人焦虑、抑郁的情绪,避免因为过度抑郁而导致消化系统的紊乱。总乙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一般主要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来进行对症治疗,研究中采用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黛力新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从用药后患者的恢复来看,相对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再临床中予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1]柯美云•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834.⑵郑君杰,喻祖
8、军,郑和,等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川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170—173.[3]徐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交通医学,2009,22(4):375[4]李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