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ID:32954341

大小:90.1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18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1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2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3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4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5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6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7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8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9页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_第10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5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2、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2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词。“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drajl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

3、净照之宗。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啧,莫不网罗于其中矣。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原道》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就是说文章乃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虽然不是直接论诗,但对后世性灵说的内涵有

4、颇大的影响。稍后于刘勰的南朝著名诗论家钟蝶,在其诗论专著《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他尝评论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陶”者,陶写也,与“发”对举,互文见义。他主张诗“陶性灵”、“吟咏情性”,即抒发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是针对“理过其词”的玄言诗而发的,这是其诗歌美学的主旨。基于此,他又倡导抒发感情的“羌无故实”,不满于“竞须新事”,堆砌典故,也抨击声病之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并归结为应有“自然英旨”。钟蝶重抒情、尚自然、崇真美的“性灵”之说,和后来性灵说的主张是接近的。所以袁枚说:“抄到钟喋《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仿元遗山论

5、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说“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亦是此意。唐代皎然、司空图一派的诗歌理论,也很重视诗歌表现感情的特点。皎然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又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诗式》)李商隐也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献相国京兆公启》)这些都被袁枚所汲取。他在《续诗品》中所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即由此而来。而《续诗品》的写作,也是出于他“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的缘故。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模拟剽袭、“掉书袋”的恶习,主张“风趣专写性灵”,也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

6、影响。晚明时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童心说”。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有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知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可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闻见道理,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7、非童心自岀之言,言虽工,于我何与?……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焚书•童心说》)。首先李贽讲“童心”即是人生最初的“一念本心”,这种“本心”,不曾受到外界的污染,正如禅宗所说,是“人性本净”的。其次,李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外界的见闻知觉不断加深加广,所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于是为了好美名、避丑名而尽量掩盖装饰自己,童心为虚伪所蔽,也就渐渐消失殆尽。再次,李贽认为人们这种有意识的遮掩控制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