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

ID:32945590

大小:618.88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18

上传者:U-24835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_第1页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_第2页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_第3页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_第4页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密级:公开中图分类号:F207硕士学位论文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作者姓名:祝鹏飞导师姓名及职称:刘友金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学院名称: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6月10日 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湖南为例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作者姓名:祝鹏飞作者学号:09011503023导师姓名及职称:刘友金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学院名称: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6月10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UndertakingonEmploymentResearchofIndustryTransferEffect——TakeHunanforExampleTypeofDegreeAcademicDegreeDiscipline(TypeofProfessionalDegree)BusinessAdministrationCandidateZhuPengfeiStudentNumber09011503023SupervisorandProfessionalTitleLiuYoujinProfessorPracticeMentorandProfessionalTitleSchoolBusinessSchoolDate2012-6-10Univesity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纵观全球经济,能准确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国家,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滋养出了一些原先不存在或不影响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目前,我国国情就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而忽略了原先的社会次要矛盾。虽然我国在各级政府纲领中都明文强调要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各级人民的利益,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社会现象,并且这一现象正在不断的扩大化,失业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产业结构比重、生产技术、科教水平仍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吸收东部的高技术产业与先进管理理念,为湖南省将来的经济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兼顾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又能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为湖南省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湖南省相关背景,对湖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推动劳动力就业的多个指标做出了一般性分析,以求探讨出推动湖南劳动力就业增长的源头。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湖南I AbstractThroughouttheglobaleconomy,canaccuratelygraspthenationalwaveofglobalindustrialtransfer,hasmadebrilliantachievementsintheeconomy.However,intherapidgrowthoftheglobaleconomy,butnourishsomeoftheoriginaldoesnotexistordoesnotaffecttheintensificationofsocialcontradictions.Atpresent,ourcountrynationalconditionsbecaus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tthesametime,whileignoringtheoriginalsecondarysocialcontradictions.Althoughthecountryatalllevelsofgovernmentprogramexplicitlystressedthattomainta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ic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balancedtheinterestsofthepeopleatalllevels,butfromournationalconditions,Chinapersistswith“highgrowth,lowemployment,”thesocialphenomenon,andthisphenomenonisconstantexpansion,ledtofurtherexpandthescaleofunemployedpeople,aseriousimpactonsocialstabil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HunanProvinceiscurrentlyinastageofrapideconomicdevelopment.However,thepropor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productiontechnology,science,educationlevel,stillwiththeeasterncoastalregionthereisagap,inordertofurthershortenthegapwiththeadvancedregionstospeedupthe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promote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itmustbethroughtheabsorptionoftheeasternhightechindustriesandadvancedmanagementconcepts,andlayagoodfoundationforfutureeconomictakeoffinHunanProvince.Buthowtoundertakecoastalindustrialtransfer,takingintoaccountthedeepeningofreformofindustrialstructure,butalsotodrivethesustainablegrowthofthelaborforce.HunanProvincethecurrentproblemthatneedsaddressinginthispaperbasedonthebackgroundofHunanProvince.HunanProvincetoundertakemultipleindicatorstopromotethelaborforcehasmadeageneralanalysisoftheindustrialtransferprocessinordertoinvestigatethesourcetopromoteemploymentgrowthintheHunanlabor.Keywords:Transferofindustry;Laboremployment;Industrialstruc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HunanII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导论......................................................................................................11.1问题提出与选题背景................................................................................................11.2文献综述.....................................................................................................................31.2.1国内文献综述.....................................................................................................31.2.2国外文献综述.....................................................................................................41.3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51.3.1研究思路..............................................................................................................51.3.2论文结构..............................................................................................................61.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71.4.1研究方法..............................................................................................................71.4.2创新之处..............................................................................................................8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92.1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92.1.1产业转移的内涵.................................................................................................92.1.2产业转移的动因.................................................................................................92.2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112.2.1就业效应的内涵...............................................................................................112.2.2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分析..........................................................................112.2.3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122.3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产生机制....................................................................132.3.1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直接传导机制............................................................132.3.2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14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评估模型设计...................................173.1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模型评价....................................................................173.1.1柯布道格拉斯的就业效应模型.....................................................................173.1.2索洛的就业效应模型......................................................................................183.1.3张宏霖的就业效应模型..................................................................................183.2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模型设计....................................................................19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234.1数据的来源与处理..................................................................................................234.2实证分析过程...........................................................................................................274.3实证结果分析...........................................................................................................37第五章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395.1提升产业转移质量,促进就业持续增长...........................................................395.1.1制定科学性的就业发展规划.........................................................................395.1.2吸引高品质的相关产业..................................................................................395.2优化产业环境,推动就业结构转变....................................................................395.2.1营造优越的产业转移环境..............................................................................395.2.2加强产业承载就业能力..................................................................................405.3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就业法制保障....................................................................405.3.1加强政府承接产业转移的间接调控............................................................405.3.2实施积极的就业法制政策..............................................................................40第六章结论....................................................................................................436.1研究结论...................................................................................................................436.2研究不足与展望......................................................................................................43参考文献..........................................................................................................45致谢..............................................................................................................47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49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论1.1问题提出与选题背景(1)问题提出产业转移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共发生三次大规模的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新兴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工业机械化等密集型产业,而将日化,钢铁等低技术密集度的普通工业向外转移。第二次全球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东亚及拉美等一些次发达国家借着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移出产业,在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产业领域中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新技术革命快速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周期大幅缩短,产业波及范围扩大,以欧美为主等发达国家集中核心资源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而将非核心产业向外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全球产业转移体系中。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不仅是全球产业转移重要的承接国,在家电、通信设备等领域,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移出国。吕政(2004)认为全球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成长、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以及出口竞争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全球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2)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在外商投资推动下,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已由1979年的68.8%上升到2004年的84.8%,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3)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加快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4)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1]。全球产业转移推进了我国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增进了国内企业与世界的联系,并提高了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驾驭与综合能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表面的直观体现是总量的日趋扩大、人均水平的逐步提高。然而在这层光亮的外衣之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失衡与劳动力就业的缓慢增长。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尤为显著,地理环境、天气气候、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各地区在发展的路径选择,形成了各地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劳动力就业趋于缓慢。这是我国三十年改革经历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步入新时期的中国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当沿海地区在率先突破并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缩小地方差距的同时推动就业的可持续增长:其一,如何开-1- 第一章导论展东部沿海产业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产业联动,以求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其二,如何选择产业转移并推动我国地区间的就业持续增长;其三,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模型来分析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三个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在未来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选题背景在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持续增长,缩小贫富,弱化城乡差距,切实增进人民福利,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使更多人获得就业。然而,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一样,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同步的就业增长,相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大学生的失业人群在不断扩大。失业群体的扩散化,在我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的重大问题。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经济增长长期伴随低就业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依托较高失业率的情况下来实现。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9.3%,年均就业增长率为3%。20世纪9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4%,年均就业增长率为1.1%[2]。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高速前进,城市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问题凸显以及大学生扩招等因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越发突出。进入21世纪,我国劳动力供需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供给与需求的不适应。近几年,产业转移现象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在高速发展与低速就业之间的悖论,带动了地方经济与地方就业的协调发展。移入地通过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往往有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据chinaandworldeconomy报道,产业转移已使中国就业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得了1/3的增长[3]。HelenMckeon认为产业转移往往是移入地就业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政府把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作为减少本国失业率的重要政策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2002年美国非银行跨国集团于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累计雇员820万,自1987年上升77%[4]。产业转移虽然具有经济福利效应,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但是盲目的产业转移不仅会带来移入地资源破坏与产业比例失衡,甚至会引起经济与就业的负增长。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失业将导致劳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经济偏离均衡状态,社会的产出低于社会潜在水平。失业规模的扩散化将导致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失业也将导致收入减少甚至零收入,给失业者带来贫困与精神痛苦。高失业率往往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影响全民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当密切注视发展与就业的协调问题,应对失业问题几乎是各国政府的头等任务,实行充分就业通常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文献综述1.2.1国内文献综述就业问题是全球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就业状况往往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挂钩,厉以宁(2001)在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关系时,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厉以宁认为,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各行业就业增加值弹性影响、增加值增长影响、各行业最终需求的影响,因此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即行业总产出乘数和行业就业效应,该行业带动各个行业生产的能力、就业总产出弹性及产品国产率的就业效应[5]。而李晓嘉和刘鹏(2006)认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6]。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会使移入地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转移在移入地建立起新产业,自然会吸收一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或从其他产业流入一定量的劳动力。由于新产业通常是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因此他们所雇佣人员一般会增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使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员和手工业人员进入工业部门,从而导致移入地就业结构发生变化[7]。金润奎也同样指出跨国集团产业移入东道国,能增加当地就业,但是由于实力强大的跨国集团移入当地,会对当地企业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出现市场挤出效应,导致工人失业[8]。王国中认为产业转移促进了移入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大移入地经济规模,为当地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9]。而李洪江则将产业转移对于移入地的就业效应归纳为四个方面:就业直接创造效应、就业关联效应、就业质量提高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10]。成学真指出,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资金、土地、劳动力三者搭配比例主要由生产技术的水平决定,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我国东部沿海产业西移,将形成对西部劳动力的直接吸纳,在产业西移的过程中,影响西部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问题主要有需求收入弹性与产业就业弹性[11]。逄增辉研究了产业转移对美国就业质量的影响,他认为产业转移可以明显地提高美国就业质量,并且他认为产业转移对于美国就业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美国雇员提供较高的报酬和较好的工作条件;二是通过培训当地雇员为美国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12]。部分学者基于对城市化的理解,以FDI变量来实证研究产业转移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如毛新雅以FDI作为研究形式,认为产业的转移可以影响人口迁入与人口非农化,并对东道国或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产生影响[13]。李胜兰在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中指出,改革开放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固然是内与外共同营造的结果,但是国际新一轮的转移浪潮,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14]。陈爱民、爱德华﹒冠森利用Glaeser理论模型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其中FDI变量对城市人口的促进作用起着显著的正面作用,这表明以FDI-3- 第一章导论为形式的产业转移不仅刺激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并能带动东道国就业机会,加速推动城市化进程[15]。1.2.2国外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与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使西方世界再次掀起了产业转移与就业关系的争论浪潮,为了展现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文试图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国外学者研究进行概括。由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再次兴起,推动了全球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长,这一次的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转移的高级化、配套化、多元化,并同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就业的合理协调发展。该研究一般集中于验证产业转移带动就业效应的结构演变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变化规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就业效应分析、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就业效应分析、产业转移的城市化就业效应分析。通常情况下,移入地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产业,往往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因此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剩余却资本缺乏的国家而言尤为重要。如HelenMckeon就认为产业转移往往是移入地就业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政府把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作为减少本国失业率的重要政策之一[16]。HelenMckeon他同时指出MNCs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劳动力就业会产生直接效应(directly)和间接效应(indircetlyeffect),就投资国而言,不仅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长期以往,可以大大提高劳动人员综合素质,这是目前全球各国,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国际积极吸收海外投资的主要原因。Rasiah、Ali、Wan.Aziz分别通过HelenMcKeon的实证研究证实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具有就业增加效应[17-19]。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产业转移对于移入地就业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如Brainard和Ricken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移出地与移入地的替代性很高,但是就业替代弹性相对较低,特别是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就业替代弹性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弹性更低[20]。Blomstrom也认为跨国公司的转移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但是会使跨国公司的效率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21]。还有一些学者从实证方面入手,如TainJYChen认为产业转移对于本地的劳动力影响必须考查净效应(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抵消后的净值),技术含量越高的的工作部门,就业机会越多,反之亦然[22]。J.德拉托尔研究证实,美国对海外产业转移,将导致高技术人员的就业增加比率,但却会导致低技术就业比率降低,导致竞争的加剧,促进转移地的关联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移出地劳动力素质[23]。霍金斯将“就业创造效应”分为刺激出口带动就业增加与通过推动转移地相关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在此基础上认为J﹒德拉托尔的实证研究是准确的[24]。还有部分学者从产业转移影响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研究,如Sauvant认为跨国企业的产业转移能在短期之内快速的创造就业岗位并带动劳动力的迁移[25]。-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rankBarry指出在有限范围内的资本与劳动力市场中,产业与资本的移入与移出对移入和移出地的工资水平与劳动力数量有显著影响,并而产生对人口迁移的正面与负面作用[26]。而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总是伴随着产业部门间就业的转移,而产业部门间就业的转移趋势却并不一定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律,在不同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Singleman根据近50年部门就业的增长趋势,将产业间的就业转移模式分为三种:(1)欧洲模式,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进入第三产业;(2)加美模式,第三产业就业超于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均有所增长;(3)日本模式,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低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27]。鲍莫尔(Baumol,1967,2001)在三十年的研究中认为工业生产率高于服务部门,所以在发达国家,服务部门就业比例更高,假如服务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与整个经济中的增长速度一致,那么名义价格表示的服务业产出比例将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当服务业产出比例上升时并不表示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多,而是服务业的生产出现技术停滞[28-30]。辛格顿(Singleton,1986)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的产出增长,生产率的高增长往往伴随着就业的低增长,如果在生产率增长假定不变条件下,产出的高增长必定伴随就业的高增长[31]。兰德曼(Landman,2005)在研究中发现,辛格顿的观点具有假定错误,他认为该论断依据的是“劳动力臃肿的错误”观点,生产率增长不一定伴随就业增长[32]。在以企业结构为切口的观点中,诺德霍斯(Nordhaus,2005)以美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产出和就业为依据,分析出生产率越高,价格下降速度越快,就业增长越迅速[33]。1.3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3.1研究思路本文在总体上遵循“理论-数据-假设-检验-对策”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初步的理论研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的描述性特征形成直观认识;其次,充分吸收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对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就业增长的相关性数据进行分析,甄选出符合本文所需数据;再次,通过收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从而构建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的相关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承接产业转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逻辑上,我们将按下述路线展开研究:-5- 第一章导论绪论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就业效应对就业效的动因研的影响因的产生机应的渠道究素制分析就业效应模型的评估与构建变量数承接产业理论模据选择转移就业型的设效应的模计型评价实证分析总结全文,提出相关建议图1.1研究思路Figure1.1Researchideas1.3.2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将问题提出,介绍产业转移兴起的历史与过程,在第三次全球转移浪潮的带动下,我国高瞻远瞩的选择重点区域与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转移能否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平衡,能否带动移入地的资本增长与劳动力就业增长,这些问题,本文在此章以原有的中外学者历史研究作为依据,论证产业转移对就业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为全文的理论铺垫。首先,从产业转移的动因-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对就业效应产生的机制等方面着手,介绍了产业转移的具体性质,然后再详细分析了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探讨了原有文献中,对就业效应的常用模型,随后针对各模型的内在联系,评论各模型的优点与缺点。最后,在模型的构建方面,借鉴了CD函数、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与国内学者张宏霖与龚雪的城市化实证分析模型,进行演变设计出湖南省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实证模型,本部分在选取数据上以湖南省统计年鉴与湖南省地方年鉴中的数据作为变量参考。第三部分为全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利用计量分析,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南就业影响的变动。本章认为产业转移会通过优势产业的更替和各部门之间要素的流动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外来资本的引入能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与就业率的上升,并推进当地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但是也不能忽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弊端,比如就业的挤出效应与就业损失效应,通过计量的结果,分析得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依据自身特有环境下,坚持适应性、科学性、关联性原则合理引进产业,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由于各地区产业转移流动量与区位的选择都由政府的指导方针而决定,所以政府对产业转移具有很大控制因素,本文认为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门,应当对产业转移进行指导,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维护区域安全,鼓励扶持当地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高技术人才、吸收外来技术,重视后期服务,并制定相关法律规定,保证合理公正的进行产业转移。1.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分析法以文献研究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与信息《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查看就业与产业转移等相关理论书籍,了解国内和国外等一系列在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查阅互联网上国内外相关的评估、报告、论著、论文等,从理论上首先提升本文的深度。(2)定量分析法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确定指标,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随后使用ADF协整检验与Pedroni检验方法分析产业转移与就业之间的关联,归纳出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并对这些可能的因素结果进行分析。(3)个案研究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湖南省就业结构变动与区域就业的实际问题中,运用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湖南省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SPSS等现代经济学研究工具,就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利弊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7- 第一章导论1.4.2创新之处从产业转移的视角去研究就业效应,具有一定的新意。因为目前大规模的失业现象还并未产生,只是局部地区出现了引起关注的失业现象。但是产业转移在国内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所以本文所研究之内容或许对作者以后之深入研究有一定裨益。承接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加速城市化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就业比率、调整移出地与移入地的产业结构,但是本文认为不应过快的吸入外来资产,因为,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从边际递减效益来分析,当投资进入峰值之时,既会导致产业衰退,失业率上升、环境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本文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在峰值之下,循序而进,此时可产生激励心理,能鼓励民营发展,促进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构建了以就业效应为主的产业转移研究框架,着重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目前国内学者通常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就业弹性理论为基础,而本文在以上两种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国内研究较少的城市化效应纳入研究框架之中,构建面板模型,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2.1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2.1.1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的内涵通常分为两种:第一,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相互转移,如农村劳动力已不再局限于农业,而是向非农产业开始转移,这是基于劳动力视角下的产业纵向转移,而以某种特有资产设备转而生产不同行业的产品,是从资本品的角度下所进行的产业间转移[34];第二,是指产业在区域空间上的转移,既是某一产业从产业的发达区域向产业的次发达区域转移,它是一种在空间上的转移,这是产业转移中的横向转移。第一种含义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同一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最合理配置,它以生产要素在同一区域或经济单位之间的转移为研究方向。第二种含义是在空间移动的视角下,来研究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的转移,其研究之结论在于揭示产业在区域转移中的一般规律与对区域的经济影响,并进而对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将以产业转移的第二种含义来探讨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影响。2.1.2产业转移的动因(1)空间布局的动因基于地理区域要素之间的禀赋差异,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历史、文化、环境要素以及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平衡,导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经济构造、经济层次和经济方式,成为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空间。而每一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往往都是以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区域与地区的运动与发展都有一套独立的内在规律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化特征。同时,从空间维度观察,单独的区域经济不可能独立于外的而存在,它必定跟周围的区域空间保持一定类型的经济联系,以此互相推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与延缓外部负面性。这就表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转移源的劳动力价格提高、资源环境恶化与枯竭、区位环境不当、市场容量饱和、资本成长空间狭小、地方政策改变,致使向转移汇进行产业转移。另外,当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低潮期,产业优势区域的产业产品会受到全球经济影响,导致成本快速增长、货品积压、利润下降,此时区域优势产业也会向次发达区域转移产业,以求降低成本,改善产业结构,延缓外部的负面作用。(2)产业要素的动因从产业中观维度分析,产业转移既是资源要素在国家与地区之间实现配置的过程,也即是在比较优势作用下,产业在全球分工过程中的深化与发展。实际上,-9- 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经济的发展就是在原始要素与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科技知识、专业化的产业部门,使分工的空间越来越细。在全球分工的过程中,原先的单一产业部门分裂成多元化、专业化的产业部门,衍变成新兴的产业部门,不同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生产,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市场范围不断拓展,产业的分工也可以在全球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而进行,欧美发达国家将低技术密度产业剥离出去,而专注生产某一类产业,由于产业转移专业化的发展,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通常以某类产业为主,形成了不同类别产业向不同国家的转移。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当代出现了精细化、复杂化的产业分工新特征,呈现出产品内分工的新形态。产品分工的深入,引起产业之间的转移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和工艺之间,形成了生产链条中某一环节的转移。吕政认为,当代的产业转移已经由不同产业的梯度转移逐步转向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布点,产业资源开始由衰退产业或成熟产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向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迅速辐射[35]。新的产业分工会促进产业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其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首先,产业转移可以使全球经济更加紧密联系,加强全球各国家与地区的协作观念,各国或各地区原本就重视自身重要产业发展,提高协作观念之后,将促进各国或各地区为获得分工效益与资本增长,带动经济专业化与集群化发展,促使产业分工深化。其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国或各地区都会深入研究探讨本地的产业结构,对外来投资的分类做出细致筛选,有利于改进本国产业结构与生产工序,促进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素质提升,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产业的同时,可以加快产业分工的深化。最后,因原始产业分工多为垂直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多为水平型分工,这种产业分工模式的改变与扩张,改变了产业次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原始产业结构,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链条,改善了其在分工链条上的全球地位,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的劳动力报酬与劳动力素质,促进全球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3)企业维度的动因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转移通常由大量企业在空间视角下的跨区域投资行为所体现。所以,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转移也就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从企业微观理论来探讨企业转移的动因研究中以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折中理论”影响波及范围最广,这一理论综合解释了跨国企业行为的垄断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区位优势理论,这位学者对研究企业对外转移的动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企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企业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转移,这也是企业转移的根本动因。当在它国进行投资,比在本国更加趋于有利时,企业会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产业转移。李兰甫在《国际企业论》中提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13%,当其将制造业转移到产业发达国时,其利润率为19.2%,而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其利润率增长为近20个百分点[36];(2)企业为了追求市场的扩大化,在空白或者近于空白的市场中寻求转移。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移入地具有移出地不可比拟的市场规模,当最终消费-1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品直接面对客户时,在目标市场的生产可以更好的符合消费者的特殊偏好,而且从区域经济外部性来看,一个大型企业的移入,往往会引导一系列下游产业链的产生与尚未转移的企业移入,形成集群规模,有利于产业的配套体系运作;其次是为了绕开主要市场的贸易壁垒限制而向主要市场所进行的产业转移。因为当主要市场的贸易壁垒限制达到一定程度时,也既是产业转移占领主要市场的最佳时刻,企业在合适的时机进入,便能迅速的占领当地市场。这原因解释了发达国家为保护自主企业而进行限制的贸易壁垒,却能引起更多跨国企业对限制国的转移;(3)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进行的产业转移。由于全球各国要素成本差异,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要素成本,而向低要素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从宏观上可视为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而从微观上则是为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行效率;(4)企业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以进行生产、组装、销售,这能更合理地利用全球资源,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率;(5)移出地出于对环境保护的原因而产生的政策驱动型转移,由于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本的提高,发达国家或地区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开始对资源型产业增收污染税,导致资源型产业成本增长,企业为降低成本,被迫向次发达区域进行转移。2.2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2.2.1就业效应的内涵就业效应是从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的角度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所产生的相应影响。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承接地的就业水平。这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根据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和现代就业理论,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就业水平的因素很多,所以应当用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衡量就业水平,但由于多个指标,特别是经济类指标相互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会使评价结果不够明了准确。一般用就业人数或者就业率、就业弹性这些指标来衡量就业水平。本文中的就业水平指的是就业率。第二,承接地的就业结构。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就一般意义上讲,就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性别与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狭义的就业结构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本文中的就业结构指的是就业的产业结构。第三,承接地的就业质量。这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2.2.2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分析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产业转移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一般而言,产业转移的移入,通常会给承接地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次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充足,而资本缺乏,外来资本的移入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该影响通常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由于移-11- 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出地产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原有工作岗位在空间上的转移,这必然会给承接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产业转移对就业增长的直接体现;而间接体现则是移出地产业的移入,会带动该产业相关上、下游产业在承接地的兴起,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就业的持续增长。第二是结构上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产业转移在第二产业中比重较高,而在第三产业比重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外来资本的移入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保险与社会福利业,而其余第三产业部门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由于外来资本较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当外来资本持续移入于第二产业时,有利于促进承接地实现人口就业非农化。并且,承接地的劳动者可通过移入企业的管理与技能培训,增强自身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外来企业与当地关联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也能促进关联企业的劳动者素质上升,同时,外来产业的移入,会促进当地企业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技能水平,最终带来企业技术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第二产业的承载能力有限,并且对劳动者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与大多农业劳动者学习能力偏低的情况相悖,而且,第二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持续的增加资本、加大科研开发与减少劳动力,以求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不大,仍然要以第三产业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关键产业,这样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所占比重,对改善和提升我国就业结构与缓解第二产业的承载压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2.2.3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给各国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正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了发达区域资源短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促使发达区域向次发达区域进行产业转移,以降低成本的过快增长。但由于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到区域粘性的影响,对产业的转移与进一步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以上角度考虑,我们认为产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为经济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因为隐性通胀显性化,引发全球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进而影响产业发展,引致产业资本累积的减速与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产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失业群体。所以,本文将众多学者对产业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进行部分归纳,以利于进一步理解产业转移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因素。-1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1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Table2.1Industrialtransferontheemploymentoftheinfluencefactorsandeffect理论影响因素效果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逐步淘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国民收入提高汰,劳动者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集聚库兹涅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在空间布局上改变了原有的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企业规模和类型改变业部门分布与劳动力构造劳动力以农业为主,向非农业进钱纳里典型就业模式资本快速增长、附加值增长行转移,转移方向主要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资本积累、工农业边际劳动劳动力以农业为主,向工业进行刘易斯模型生产率转移农业生产率、工业资本积累、劳动力以农业为主,向工业进行费—拉尼斯模型工业生产工具进步转移σ>2时,劳动增长;σ<1时,指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内生技术进步劳动与资本同时增长部分参考:黄彬云《中国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根据表2.1的分析,可看出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往往依赖于科技进步、生产工具的提高与资本积累,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推动了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增加就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扩大化往往又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所以科技进步、生产工具提高、资本积累对就业扩大化起着核心作用。2.3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产生机制2.3.1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直接传导机制由于发展中国家拥有充裕、低廉的劳动力储备,因此它们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在技术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移出地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获得经济效益,通过对产业链条的拆分,将剥离出的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区域,从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节约生产成本。通常情况,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就业直接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流动存在区域限制,转移的企业除了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来自转出地,其他岗位的劳动者则主要来自承接地。而且,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正是为了获取承接地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而转移的,这样,就造成了承接地就业岗位的直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了承接地劳动力市场原有的均衡结构,使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提升了承接地的整体工资水平,工资水平的提升,又会促使劳动力供应的增加,这样,承接地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分工,来衍生出更-13- 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多的就业岗位,以便吸纳因工资水平提高,而产生集聚的劳动力。图2.2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外来资本对推动劳动力增长的生产函数,横轴代表劳动力就业数量,纵轴代表产业转移的外来资本,劳动者工资所得由面积M代表,E1、E2、E3为外来资本与劳动力就业的均衡点,Q1、Q2、Q3代表产业扩张曲线。Q3外来Q2资扩张通道本Q11KE312E2K1E13KMML1L2L3劳动力就业图2.2产业转移外来资本对劳动力的吸收Figure2.2Industrialtransfertheabsorptionofforeigncapitaltothelaborforce2.3.2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承接产业转移确实带动了承接地的就业状况,但是直接就业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扩容与经济增长并不能给予移入地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更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是如何间接影响就业。图2.3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Figure2.3Industrialtransfereffectoftheindirectemploymenttransmissionmechanism(1)收入乘数效应的就业传导机制当国民将自己原始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转变为支付接受者的收入,支付接受者再将其所获收入的其中一部分支付于流通市场之中,成为另一部-1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国民的收入,如此循环反复,必将使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在原始支出的拉动下以乘数的比例扩大。一般而言,收入较高的群体,其绝对消费水平也相应较高,因为产业转移在为承接地带来了就业扩容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承接地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的增长,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新一轮的投资浪潮,根据乘数效应,GDP的增长会推动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强投资力度,促进就业增长。(2)产业波及效应的就业传导机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个行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常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另一个产业的支持,而被支持的产业又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一个产业的高速发展往往能引起连锁反应,带动众多产业发展,并最终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就业。一般而言,产业波及效应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由于相互消耗而形成的波及效应。由于国民对某一产品的需求扩大,导致此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带动了相关消耗品的产业发展;其次,由于配套需求引起产品之间的互补关系。国民对某一产品的需求往往会引起对相关附加产品的需求。因此,配套需求引起的波及效应也是就业增长的途径之一。(3)技术进步效应的就业传导机制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影响,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移入地在承接移出地产业的同时,也相应的接受了移出地先进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理念,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为了赚取超额利润,会不断的扩大生产,直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因此,当生产成本降低时,必然会促使企业增加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为企业规避相应的风险。一方面,由于企业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企业是否愿意进行新投资的主要因素,因此,能否有效规避或降低风险,就是企业决策的核心环节。在企业获得相应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之后,企业便可以更好的发现与开拓市场,更为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由于信息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促使企业的发展与生产难度降低,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引致更多数人对开办企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就业的提升。(4)人才结构效应的就业传导机制高素质劳动者和低素质劳动者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同,导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比例不同。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受到薪资待遇的吸引,大多数劳动者都通过教育培训以求达到技能与知识储备的提升,而进入高薪岗位。此外,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些部门劳动者过剩,有些则紧缺,因此要均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定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现象。首先,部门岗位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劳动者必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培训便可以发挥其作用;其次,企业若需进行产业转移,也会对移入地人员进行知识及管理的相关培训,再让受训人员进入相关部门工作。可以看出,承接地为了吸引外来资本,会相应的进行技能培训和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承接地劳动者素质,促进承接地人才链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将使劳动者更加符合-15- 第二章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就业的持续增长。-1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评估模型设计3.1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模型评价3.1.1柯布道格拉斯的就业效应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经济学范围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由于产业转移在我国的兴起,生产函数更多的利用到了产业转移对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层面,该函数对就业增长分为两个方面: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从Y=f(K,L)的两要素生产函数来进行分析,也即是说明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直接就业与要素的投入有关系,该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αβY=AKL,其中,A>0,α,β>0(3.1)根据唐琳(2006)[37]的分析,在CD函数的原有形式下,为求计算产业转移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应根据直接效应与要素投入比例相互联系的关系,计算出要素投入比重,即为单位产出所需K与L的比重。11αL−−−1βββ=YAK(3.2)K根据要素投入的比重,可以得出,要素的投入之比不是常数,当K值和Y值LL发生变动时,K越大,越小;Y越大,越大。在社会生产的实际变化过程中,KKL的变化能够清晰的反映产业转移的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当K值KLL越高,证明资本密集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少,当Y值增加时,所需KK的劳动力越多。间接效应则是与技术的替代率有关,当Y值不变时,增加∆K将带来劳动力∆L的变化∆L,就是劳动力对投入资本的技术替代率,记为TRS,运用微积分KL∆K方面的相关理论,生产函数模型为:∂L∂Y/∂KαLTRS=-=-=-×(3.3)KL∂K∂Y/∂LβKL将要素投入比代入该式,得出:K11ααLα---1βββTRS=-×=-×YAK(3.4)KLβKβ该模型认为,α/β越大,移入产业的资本弹性系数越高,也就是K的变化带-17- 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评估模型设计来了较大的Y变化,因此,资本继续进入该产业,将会淘汰该产业原本存在的劳动力,但是从生产率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这一过程会减少承接地的劳动力就业,但却会改善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与发展,对长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可看出基于CD函数而演变的两种模型对分析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具有比较直观的解释,较好的分析了外来资本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联作用,但是该模型对变量的解释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就业所产生的作用,首先,只从外来资本分析了对就业的影响,并没有区分外来资本中的自有资本;其次,只考虑了资本与产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未将移入产业对承接地的科研投入、年均收入、GDP增长与政策因素等考虑进去,变量过少,对就业增长的解释过于局限;最后,α与β这两个系数难以确认,不能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对就业间接效应分析过于牵强。3.1.2索洛的就业效应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该模型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在该模型中,资本和劳动是完全可替代的,并且引入了技术进步这一影响因素,索洛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其基本公式为:GY=GA+aGL+bGK(3.5)GY、GA、GL、GK分别代表了国民收入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率(a、b反映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比例,且a+b=1。)该模型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同向关系,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上升比重与经济增长是相对的。另外,由于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可替代性,当GL>1时,可相应的采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方式,同时降低资本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促使经济与就业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该结论因其假设条件的局限性,而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索洛增长模型的假定条件是产出与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连续函数关系,通过对资本与劳动力增长率之比的不断调控,促使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持续不断的推动就业的充分增长。但是,由于劳动、资本存在着一定的价格粘性或刚性,导致经济增长在偏离正确途径之后,短期之内难以自动调整至均衡状态;其次,索洛模型中假定全要素生产率为哈罗德中性,但在现实环境中,很难保证全要素生产率为中性,因此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致性在当前环境下较难实现;最后,该模型为解释经济增长的真实来源,将技术进步做为一个固有变量,而技术进步恰恰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索罗的模型是通过假定增长来分析的。3.1.3张宏霖的就业效应模型张宏霖在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推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中,为了揭示特定的区位历史因素和资本投资是如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结构相联系,并进一步影-1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响就业增长,而建立了跨区域数据的城市化研究模型[38]:XFDIiiU=β+βY+βA+β()+β()+βD+µ(3.6)i01i2i345iGDPGDPiiU、Y、A分别代表了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进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农业在iiiXFDIii总就业人口中的比率,()、()也被包含在模型当中,它们分别代表了GDPGDPii出口额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作用主要是在于分析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对城市化进展与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影响,D为地区哑元变量,主要用来记录地理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化的影响。该模型较为i完善的分析了产业转移过程中多数常用变量对就业效应的推动作用,但是该模型在变量中却忽略了技术进步、就业结构变动、工资增长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引致该模型对就业效应的实际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随后,龚雪[39]根据张洪霖的研究模型,将产业产值比重、产业转移量纳入研究框架之中,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建立了产业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模型:lnU=α+βlnI+ςlns+XlnG+ylnT+µ(3.7)其中,U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城市化水平。I,S分别代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G代表了人均GDP,因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展密切联系。T为外来产业转移量,因为外来产业的移入必定会给移入地带来充裕的资金流量与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u为随机扰动项。该模型比张洪霖的研究模型更为精简,更能直观的表达产业转移对城市化与就业的影响,但是仍然缺少了工资增长与技术进步等变量,使该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仍然有失偏颇。3.2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模型设计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就业的增长,但在目前阶段,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因此,本文的模型构建主要基于三个理论模型:第一,是唐琳根据CD函数的原有模型而对就业效应进行分析的改进模型,但是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变量过少,从而无法具体解释产业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对促进就业的影响,并且在该模型中,未能区分产业转移流量中所存在的自有资本与外来资本,因此该计量结果,会存在分析误导。本文根据该模型分析,在剔除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自有资本以后,将内联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纳入产业转移流量,从而计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产业转移具体数值。第二,是索洛模型,该模型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假定条件为哈罗德中性,然而在现阶段,哈罗德中性较难实现,因此,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也较难保持。然而根据原有分析,国民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带动就业的同向增长,所以在本文的模型框架之中也加入人均GDP与人均工资,以求从实际理论出发,探讨人均GDP、人均工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是借鉴张洪霖与龚雪的城市化就业模型,但是该模型却并未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因此,该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城市化进展对就业结构变-19- 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评估模型设计动的影响,但是该模型中城市化进展对就业总量的分析过程仍然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将城市化率纳入模型框架之中。本文根据以上分析,面板模型的构建是以湖南省与14个地级市的数据为参考依据,该模型与传统的横截面回归模型或时间序列回归模型相比,面板模型分析是横截面与时间序列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自变量中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更好地解决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从而使得回归模型中的结果更为可信,模型的构建过程如下:传统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aβY=ALK(3.8)本文在原公式的基础上,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特建立如下函数:Y=urba1⋅sa2⋅tb1⋅empb2(3.9)ititititit两边取对数转化为:lnY=a⋅lnurb+a⋅lns+b⋅lnt+b⋅lnemp(3.10)it1it2it1it2it移向后得到:lnemp=lnY/b−(a⋅lnurb/b+a⋅lns/b+b⋅lnt/b)(3.11)itit21it22it21it21aab121令:=β,−=ε,−=χ,−=αbbbb2222得出:lnEMP=αlnt+βlnY+χlnsal+εlnurb(3.12)ititititit因为,在多数模型的计量分析过程中,广泛存在地方政策指导因素,所以本文在面板数据中加上C,因此,该模型最终构建如下:itlnEMP=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3.13)ititititititEMP:就业人口增长指标,是全省与各地区在各个年末的就业人数增长率。t:产业转移增长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有效性,根据产业转移的内涵,以内联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加总数据做为产业转移的代理变量,以此计算其增长率。Y:人均GDP增长率,是全省与各地区在各个年末的人均增长率。本文首先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与现实性,采用湖南省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产出,其次考虑到就业的提升,也必然带动人均GDP的提高,故将人均GDP增长率也用来表示经济产出。但是由于我省人口众多,虽然人口数量与人均经济增长不一定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必然会对人口素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均GDP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就能够更为客观的反映出对我省就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人均GDP必然会受到外来资本的带动而增长,而人均GDP的提高,也间接反映了就业率的上升。sal:人均工资增长率,按照全省与各地区职工实际工资计算的增长率。人均工资的增长与就业的增长是一个间接关系,因为产业转移过程中,外来企业必定会带动承接地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人均收入的提高将带动国民对需求的增加,需-2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求增加将促使产业扩大发展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间接反映了就业率的增长。urb:城市化水平增长率,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因为城市化具有集聚经济效应,人口集聚必定带来大量产业集聚。根据点轴开发理论,一个经济中心沿着交通干线的移动,必然会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沿线的经济开发点随着交通运输的便利,将会带来人口的集聚与产业的集聚,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主要用来记录政策因素对全省各地区就业的影响。-21- 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评估模型设计-2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4.1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与各地区城市年鉴,产业转移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经济协作办公室,为保证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本文根据就业结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资增长比重、产业转移、城市化率等五个指标要求分别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各地区、各指标的评测值,由于湖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部分数据是以美元计算,所以本文按照当年年末官方汇率,以计算美元兑换人民币币值。表4.1湖南省就业结构增长率(%)Table4.1Hunanemploymentstructuregrowthrate(%)年份总就业增长率第一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20021-2.131.129.2920031.4-3.544.4110.4320041.4-5.451.7912.220051.5-2.021.647.5120061.1-3.061.447.5120071.1-2.612.945.2120080.7-1.332.512.2120090.77-1.592.372.4220101.27-0.182.12.35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2003-2011》-23-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2各地区就业总增长率(%)Table4.2Eachareatotalemploymentgrowthrate(%)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长沙市-1.614.300.090.811.745.153.273.003.834.30株洲市-0.760.472.200.240.610.801.981.203.330.47湘潭市2.250.661.510.671.220.930.250.64-1.670.66衡阳市0.242.890.221.102.062.235.324.064.162.89邵阳市-0.961.002.632.300.630.665.741.092.421.00岳阳市-1.582.070.810.03-2.358.666.464.482.682.07常德市0.631.50-1.330.88-0.473.19-0.291.771.981.50张家界2.411.043.351.43-0.910.201.510.20-0.851.04益阳市-2.591.17-2.07-0.230.510.090.690.350.971.17郴州市1.660.771.552.630.672.431.792.411.410.77永州市4.15-5.417.090.57-1.360.450.692.750.45-5.41怀化市0.620.341.540.880.920.805.820.330.490.34娄底市6.34-8.030.483.814.152.07-0.352.292.05-8.03湘西州0.882.220.801.071.211.661.632.701.142.22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与各地区城市年鉴《2002-2011》-2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3全省与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Table4.3TheprovinceandtheareapercapitaGDPgrowth(%)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全省11.2312.7020.7715.2414.9322.4922.0512.5721.01长沙市10.487.7321.7832.8916.7520.4735.7623.7217.39株洲市9.5311.0218.0114.7414.0023.3620.4712.1222.04湘潭市9.777.6724.069.0513.6124.0423.4812.4021.41衡阳市7.7314.3421.458.4813.0121.6321.4716.4318.04邵阳市6.7521.3817.406.0113.1015.8517.786.3118.19岳阳市10.7914.4419.056.7614.3624.2020.2914.6317.55常德市10.8924.3619.347.2412.9319.2220.7517.1618.03张家界9.1322.4117.0313.5913.6918.2520.949.5620.13益阳市8.8615.1019.731.9713.3523.9821.9815.1218.75郴州市11.5920.2621.8119.6613.0417.2113.6214.3426.00永州市8.5417.3016.759.0613.5022.0216.877.9319.10怀化市6.9319.0616.010.6612.0522.9821.079.9619.35娄底市4.7019.3626.0715.3513.8823.1817.546.9921.55湘西4.2318.5919.1324.3419.5627.5918.4418.1111.80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与各地区城市年鉴《2003-2011》-25-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4全省与各地区人均工资增长率(%)Table4.4Theprovinceandtheareapercapitawagegrowth(%)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全省14.0511.4313.9712.432.3834.3314.3510.811.72长沙市16.5718.4411.5213.4914.4913.6213.839.599.89株洲市15.2110.8210.8211.1413.2820.7215.5711.6214.09湘潭市10.876.9614.0810.539.7020.1710.1015.987.73衡阳市9.3811.159.8915.8911.7026.7117.689.458.75邵阳市13.847.8910.6412.888.7031.7913.0911.6211.08岳阳市13.427.1311.258.9515.9519.779.307.3317.42常德市16.9311.1912.761.1111.9023.0017.238.7112.53张家界16.1712.4812.907.939.8925.2714.447.614.41益阳市11.6710.2934.498.8016.2222.2016.328.0213.21郴州市16.1910.5313.8514.588.7522.8912.2711.2813.00永州市12.6314.0412.2817.3815.2026.1217.258.719.57怀化市15.0511.9512.2012.5715.3921.8217.6616.4511.67娄底市11.8010.0218.287.4216.8018.8012.5210.2513.78湘西16.2110.8013.3621.3910.1728.9411.307.784.80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与各地区城市年鉴《2003-2011》-2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5全省与各地区城市化增长率(%)Table4.5Theprovinceandvariousareasurbanizationgrowth(%)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全省11.41.61.920.394.321.371.13-2长沙市2.202.262.032.682.633.71.051.385.06株洲市0.250.890.7113.51.41.431.475.18湘潭市1.061.621.221.631.052.890.500.17衡阳市0.631.392.662.223.24.221.350.581.35邵阳市0.110.861.120.691.930.820.830.582.41岳阳市2.081.551.561.822.992.10.401.20-0.69常德市1.180.991.491.31.91.050.971.280.57张家界1.690.912.381.452.021.511.491.50-2.41益阳市0.810.580.362.542.612.522.231.75-1.64郴州市2.592.722.232.522.041.221.281.06-0.66永州市1.931.431.191.033.1442.261.52-2.60怀化市1.040.822.221.292.752.051.511.58-0.11娄底市1.141.621.410.792.21.740.850.51-0.63湘西0.972.821.940.71.972.031.801.29-0.87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与各地方年鉴《2003-2011》4.2实证分析过程(1)基于湖南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层面的实证分析在探讨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研究的分析中,本文将运用Eviews6.0进行分析,为了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与单整阶数,本文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6所示:-27-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6相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6Relevantunitroottestresultssequence名称检验阶数t统计量概率值平稳性LNEMP水平序列-2.5947660.1317不平稳一阶差分-1.6736580.0881平稳LNT水平序列-3.5094790.1242不平稳一阶差分-23.441580.0001平稳LNY水平序列-3.0696220.1804不平稳一阶差分-4.9516340.0662平稳LNS水平序列-2.4842280.3283不平稳一阶差分-3.8662970.0346平稳LNURB水平序列-1.4608200.5002不平稳一阶差分-3.7097180.0408平稳从上表可以看出,LNEMP、LNT、LNY、LNS、LNUR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可以对模型进行平稳分析,结果如下表:表4.7回归结果Table4.7Theresultofregression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7510680.17777043.601590.0000LNT0.0184510.0052413.5203830.0244LNY0.0586850.0238822.4572600.0699LNSAL-0.0333680.030144-1.1069770.3304LNURB0.0242000.0333750.7250900.5085Rsquared0.997301Meandependentvar8.249395AdjustedRsquared0.994602S.D.dependentvar0.029939S.E.ofregression0.002200Akaikeinfocriterion-9.100846Sumsquaredresid1.94E-05Schwarzcriterion-8.991277Loglikelihood45.95381HannanQuinncriter.-9.337296Fstatistic369.4934DurbinWatsonstat2.222766Prob(Fstatistic)0.000022根据数据的输出,可以写出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lnEMP=7.751068+0.018451lnt+0.058685lnY+-0.033368lnsal+0.024200lnurbtttttt22'其中R=0.997301,R=0.994602,F统计量369.4934,DW统计量=2.222766。从结果来看变量LNSAL,LNURB结果不显著,对就业的增长并无过多联系,而LNT,LNY在5%与10%水平上显著,其中LNY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推动就-2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业增长0.058685个百分点,同时,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0.997301,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2.222766,证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的自相关性。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变量回归方程线性组合平稳,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所以该模型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而对于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本文主要运用回归方程的残差来进行检验,因为从协整理论来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即是被解释变量能被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当被解释变量不能被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那一部分,则形成了一个残差序列,利用ADF协整检验判断残差序列是否稳定,可以进一步解释回归方程之中的解释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可以得出回归模型的设计是否合理。表4.8ADF回归方程协整检验结果Table4.8ADFRegressionequationcointegrationtestinspectionresulttStatisticProb.*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3.6967480.0352Testcriticalvalues:1%level-4.8034925%level-3.40331310%level-2.841819从结果可知,P值为0.0352,小于0.1,因此该模型所包括的四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2)基于湖南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层面的实证分析为了衡量第一产业的就业增长与人均GDP、人均工资、产业转移、城市化率的相互关系,特建立如下关系式进行研究:lnEMP1=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tttttt为了检验数据平稳,避免“伪回归”发生,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定数据的单整阶数。-29-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9相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9Relevantunitroottestresultssequence名称检验阶数t统计量概率值平稳性LNEMP1水平序列0.2758710.9865不平稳一阶差分-7.5119570.0145平稳LNT水平序列-3.5094790.1242不平稳一阶差分-23.441580.0001平稳LNY水平序列-3.0696220.1804不平稳一阶差分-4.9516340.0662平稳LNS水平序列-2.4842280.3283不平稳一阶差分-3.8662970.0346平稳LNURB水平序列-1.4608200.5002不平稳一阶差分-3.7097180.0408平稳结果可看出,LNEMP1、LNT、LNY、LNS、LNUR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可以对模型进行平稳分析。结果如下:表4.10回归结果Table4.10Theresultofregression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6501880.37760820.259590.0000LNT-0.0428480.011133-3.8487600.0183LNY-0.1202310.050729-2.3700570.0768LNSAL0.1418800.0640292.2158690.0910LNURB-0.2802530.070894-3.9531210.0168Rsquared0.997531Meandependentvar7.503726AdjustedRsquared0.995061S.D.dependentvar0.066486S.E.ofregression0.004672Akaikeinfocriterion-7.594116Sumsquaredresid8.73E-05Schwarzcriterion-7.484546Loglikelihood39.17352HannanQuinncriter.-7.830566Fstatistic403.9607DurbinWatsonstat3.203812Prob(Fstatistic)0.000018根据数据,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lnEMP1=7.650188+-0.042848lnt+-0.120231lnY+0.141880lnsal+-0.280253lnurbtttttt22'R=0.997531,R=0.995061,F统计量403.9607,DW统计量=3.203812,四个变量之中,有三个呈现出负效应现象,只有人均工资增长一个单位,才能推动就业增长0.141880个百分点。这个结果正如本文之前所预料,因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3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来资本对第一产业的投入较少,而人均GDP的主要增长来源也不来至于第一产业,由于第一产业中多数为低素质的农村劳动者,所以当薪资提高时,会促使农2村劳动力就业增长,同时,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0.997531,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3.203812,证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的自相关性。下面进行协整检验:表4.11ADF回归方程协整检验结果Table4.11ADFRegressionequationcointegrationtestinspectionresulttStatisticProb.*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4.3216180.0004Testcriticalvalues:1%level-2.7549935%level-1.97097810%level-1.603639从结果可知,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3)基于湖南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层面的实证分析为了衡量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与人均GDP、人均工资、产业转移、城市化率的相互关系,特建立如下关系式进行研究:lnEMP2=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tttttt与研究第一产业顺序相同,首先做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下:表4.12相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12relevantunitroottestresultssequence名称检验阶数t统计量概率值平稳性LNEMP2水平序列-2.5094630.3224不平稳一阶差分-3.7720790.0382平稳LNT水平序列-3.5094790.1242不平稳一阶差分-23.441580.0001平稳LNY水平序列-3.0696220.1804不平稳一阶差分-4.9516340.0662平稳LNS水平序列-2.4842280.3283不平稳一阶差分-3.8662970.0346平稳LNURB水平序列-1.4608200.5002不平稳一阶差分-3.7097180.0408平稳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可进行回归分析:-31-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13回归结果Table4.13Theresultofregression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4.4806790.4787529.3590780.0007LNT0.0395390.0141152.8012130.0488LNY-0.0144720.064317-0.2250100.8330LNSAL0.1630220.0811802.0081600.1150LNURB0.1507850.0898831.9775590.0907Rsquared0.995415Meandependentvar6.729460AdjustedRsquared0.990830S.D.dependentvar0.061860S.E.ofregression0.005924Akaikeinfocriterion-7.119464Sumsquaredresid0.000140Schwarzcriterion-7.009895Loglikelihood37.03759HannanQuinncriter.-7.355914Fstatistic217.0917DurbinWatsonstat2.415299Prob(Fstatistic)0.000063根据数据,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lnEMP2=4.480679+0.039539lnt+-0.014472lnY+0.163022lnsal+0.150785lnurbtttttt22'R=0.995415,R=0.990830,F统计量217.0917,DW统计量=2.415299,LNT、LNURB分别呈现出对就业增长的正效应现象,这说明产业转移、城市化率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城市化率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会推动就业增长0.150785个百分点,而LNY与LNSAL则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2没有直接联系,同时,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0.995415,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2.415299,证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的自相关性。下面进行协整检验:-3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14ADF回归方程协整检验结果Table4.14ADFRegressionequationcointegrationtestinspectionresulttStatisticProb.*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4.2111360.0158Testcriticalvalues:1%level-4.5826485%level-3.32096910%level-2.801384从结果可知,P=0.0158,证明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4)基于湖南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层面的实证分析为了衡量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与人均GDP、人均工资、产业转移、城市化率的相互关系,特建立如下关系式进行研究:lnEMP3=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tttttt与以上方向相同,第一步先做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4.15相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15Relevantunitroottestresultssequence名称检验阶数t统计量概率值平稳性LNEMP3水平序列-0.8182710.9085不平稳一阶差分-5.1708900.0378平稳LNT水平序列-3.5094790.1242不平稳一阶差分-23.441580.0001平稳LNY水平序列-3.0696220.1804不平稳一阶差分-4.9516340.0662平稳LNS水平序列-2.4842280.3283不平稳一阶差分-3.8662970.0346平稳LNURB水平序列-1.4608200.5002不平稳一阶差分-3.7097180.0408平稳从上表可以看出,LNEMP3、LNT、LNY、LNS、LNUR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可以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3-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16回归结果Table4.16Theresultofregression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6.5724971.3968154.7053440.0093LNT0.1711560.0411824.1560350.0142LNY0.3002800.1876531.6001880.1848LNSAL-0.4541600.236851-1.9174930.1276LNURB0.6364260.2622452.4268340.0722Rsquared0.994731Meandependentvar7.052914AdjustedRsquared0.989462S.D.dependentvar0.168368S.E.ofregression0.017284Akaikeinfocriterion-4.977930Sumsquaredresid0.001195Schwarzcriterion-4.868361Loglikelihood27.40069HannanQuinncriter.-5.214380Fstatistic188.7931DurbinWatsonstat2.718041Prob(Fstatistic)0.000083根据数据,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lnEMP3=6.572497+0.171156lnt+0.300280lnY+-0.454160lnsal+0.636426lnurbtttttt22'R=0.994731,R=0.989462,F统计量188.7931,DW统计量=2.718041,四个变量中只有LNSAL呈现出对就业的负效应,而LNT与LNURB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LNURB,当它每增长一个单位时,就业将会增长0.636426个百分点,而LNT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也能带动第三产业就业增长0.171156个百分点,相对于第二产业中的0.039539个百分点而言,产业转移对第三产业的就业推动强于第二产业,由此证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增2长的关键产业。同时,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0.994731,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2.718041,证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的自相关性。下面进行协整检验:-3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17ADF回归方程协整检验结果Table4.17ADFRegressionequationcointegrationtestinspectionresulttStatisticProb.*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2.7571780.0895Testcriticalvalues:1%level-4.0044255%level-3.09889610%level-2.690439从结果可知,P值为0.0895,小于0.1,因此该模型所包括的四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5)基于湖南14个地级市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层面的实证分析为了衡量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就业增长与人均GDP、人均工资、产业转移、城市化率的相互关系,特建立如下关系式进行研究:lnEMP=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itititititit为了检验相关数据的平稳性,首先要对所选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定数据的单整阶数。表4.18相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18RelevantunitroottestresultssequenceLLC检验ADF检验PP检验平稳性检验值P检验值P检验值PLNEMP6.282631.00002.407431.00001.609491.0000不平稳itLNT5.900591.00002.012921.00000.584311.0000不平稳itLNY0.201990.58004.271791.00007.748780.9999不平稳itLNSAL9.576571.00000.837211.00000.000631.0000不平稳itLNURB3.279240.99958.414990.99990.115071.0000不平稳it∆LNEMP-3.282920.000546.96160.013875.56990.0000平稳it∆LNT-6.047490.000063.52060.0001102.8620.0000平稳it∆LNY-10.90620.000062.08810.000293.32750.0000平稳it∆LNSAL-11.11710.000098.42910.0000178.3620.0000平稳it∆LNURB-5.428770.000050.34340.0059109.7060.0000平稳it从表4.18可以看出,所检验的五个变量,LNEMP、LNT、LNY、LNS、LNUR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35-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表4.19回归结果Table4.19Theresultofregression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4149560.43751316.947950.0000LNT0.3085590.0309499.9699620.0000LNY0.2995300.0883863.3888890.0009LNSAL-0.4605790.069543-6.6229130.0000LNURB-1.1797590.179841-6.5599970.0000Rsquared0.615042Meandependentvar7.909134AdjustedRsquared0.602316S.D.dependentvar3.259748S.E.ofregression0.237748Sumsquaredresid6.839422Fstatistic48.32999DurbinWatsonstat1.794107Prob(Fstatistic)0.000000根据数据,可以写出面板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lnEMP=7.414956+0.308559lnt+0.299530lnY+-0.460579lnsal+-1.179759lnurbitititititit22'i=1,2…14;t=1,2…10。其中R=0.615042,R=0.602316,F统计量48.32999,DW统计量=1.794107。从回归结果来看,变量LNT、LNY、LNSAL、LNURB在1%的水平上显著,LNT与LNY每增长一个单位,将推动就业增长0.308559与0.299530个百分点,而LNSAL与LNURB则呈现出对就业的负效应,这是因为人均工资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由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工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均工资比重的提升,并且由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上升,挤掉了原有的冗杂人员,导致就业降低。而城市化率对就业的负效应则是由于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时,出现了短暂的失业现象,从而导致失业人口2的增长。同时,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0.615042,表明拟合优度较好,而DW统计量=1.794107,证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的自相关性。根据以上结果,需要验证面板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Pedroni(1999)[40]的七个检验统计量与Kao(1999)提出的ADF统计检验,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检验来判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3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20Pedroni检验结果Table4.20PedroniinspectionresultAlternativehypothesis:commonARcoefs.(withindimension)WeightedStatisticProb.StatisticProb.PanelvStatistic-3.0726560.0019-6.1162340.0002PanelrhoStatistic2.8335430.99773.3399440.9996PanelPPStatistic-3.3010110.0005-6.5618650.0000PanelADFStatistic-1.9610760.0249-6.6032720.0000Alternativehypothesis:individualARcoefs.(betweendimension)StatisticProb.GrouprhoStatistic5.0976931.0000GroupPPStatistic-8.1286320.0000GroupADFStatistic-6.3577320.0000从上表可知:Pedroni协整检验的统计量在1%与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证明LNEMP、LNT、LNY、LNS、LNURB五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4.3实证结果分析综上所述,在通过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的回归检验之后,就业效应与相关变量的协整分析结果从理论上来说是比较合理的,通过数据的说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对湖南省就业人口总量的分析当中,四个变量之中,出现了一个负效应,即是人均工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降低就业0.033368个百分点,出现以上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少数高素质人才的高工资在年均工资中所占比例较大,夸大了年均工资的增长比重;其次,是产业外移,必定会导致相应的劳动力失业,企业在给予劳动者一定的补偿之后,会将给予的劳动者补偿纳入职工薪酬,加快了年均工资的增长。第二,在对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分析中,出现了三个负效应,分别是产业转移、人均GDP与城市化增长率,而在该分析当中,人均工资的增长却对第一产业出现正效应,该分析结果正如本文事先所预测,在第一产业当中,由于外来产业的移入多数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以外来产业并不会对第一产业产生就业促进作用,而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增长也并不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带动,所以同样也不会带动就业的增长,但是在第一产业当中,由于多数为农村劳动力,所以当工资增长时,必然会带动农村劳动力向第一产业集聚,从数据得知,人均工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带动就业增长0.141880个百分点,所以,在第一产业当中,工资的优劣是对就业增长的关键因素。-37- 第四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实证分析第三,在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分析中,LNY与LNSAL对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而LNT与LNURB对就业的增长都呈现正效应,其中,最大值为城市化率,当它每增长一个单位,将带动就业增长0.15078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进展将会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带动多个产业的兴起,引起更多岗位的产生,它不仅能推动短期的就业增长,还可以引起产业、行业、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换代更新,从而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从长期来看扩大了就业产业、行业和门类,最终增加了劳动力需求。第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析中,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正效应,只有人均工资呈现负效应,原理同我们在研究湖南省就业总量分析中的原因相同。在第三产业中,城市化增长率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会促进就业增长0.636426个百分点,产业转移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会促进就业增长0.171156个百分点,而人均GDP的增长,将会带动就业0.300280个百分点的提升。虽然人均GDP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但是从我省近5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0.0058%来看,人均GDP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平均增长率,从而侧面反映了我省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产业,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快速增长,因此,在未来的长期时间里,应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缓解第二产业的就业承载压力。第五,针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就业人口增长的面板分析中,LNSAL与LNURB这两个变量出现了对就业增长的负效应,而LNT与LNY则呈现出对就业增长的正效应,其中LNT数值最高,它每增长一个单位就能带动就业增长0.308559个百分点,但是该数据并不如本文原先所估计,本文认为数据偏低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承接外来资本的同时,移入地并未做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使外来资本的使用效应最大化;其次,是因为过度吸纳大型资源破坏性产业,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移入地原有的小型资源产业陆续倒闭,工人失业;最后,则是未对移入地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与技能学习,使移入地劳动力无法适应外来产业的相关要求。-3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5.1提升产业转移质量,促进就业持续增长5.1.1制定科学性的就业发展规划产业转移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发展,因此承接地需为引进的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导外来产业持续有力的推动承接地劳动力就业的持续增长。首先,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应当根据承接地的自身基础而定,充分利用承接地企业的已有基础,发挥外来产业的联动效应,推动当地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吸纳就业的新增长点。其次,承接地应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不仅要从税收优惠与土地转让等成本方面入手,更应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与科技研究机构,以吸收外来企业在技术上与管理上的优势,加强就业咨询机构与心理辅导中心对失业人员的转业与就业的辅导力度,推动失业人员的再次就业。制定科学性的就业发展规划,不仅能促进就业总量上的增长,更能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达到产业转移对就业增长的最大化。5.1.2吸引高品质的相关产业承接地政府部门在吸引外来产业时,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承接地已有基础,根据自身特点出发,对外来企业进行引导,以促进外来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统筹发展。不可因移入地缺乏较高技术的研发水平,而盲目引入外来资本,致使外来企业完全控制当地生产源头,对当地产业发展产生安全危害,对重化工等可造成移入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并无法进行修复的企业实行审慎选择,这类企业的移入,可在短期内促进当地经济与就业增长,但从长期而看,则是得不偿失。同时,承接地政府部门不可只顾短期效应,而忽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导致移入产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移入地周边人居健康安全。另外,对外来企业一定要分化产业结构,以大带小,鼓励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不可移入较多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免对承接地能源与经济等相关产业形成垄断,造成产业安全危害。5.2优化产业环境,推动就业结构转变5.2.1营造优越的产业转移环境资源环境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劳动力就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政府部门应为相关企业营造合适的人力环境,通过建立劳动力资源培训与人力储备机制,合理利用已有资源,为外来企业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承接地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工作程序,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为外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另外,相关配套设施也是外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企业发展初期,基础配套-39- 第五章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引进相关龙头产业的同时,吸引相关产业的配套企业也是为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营造一个优越的外部环境,并且配套企业的移入也能有力的促进承接地就业增长。5.2.2加强产业承载就业能力根据本文第四章的结果分析,湖南省与14个地级市的就业结构比例并不合理,虽然第一产业的就业幅度下降较大,但是相应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也在减缓,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在近5年以来,也呈现出疲软的趋势,尤其是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率的增长已不像过去能有效刺激就业快速增长,因此,我省失业人口总量正在逐步增长。为避免失业人群扩大,本文建议应加快第一、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对第一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合理利用先进技术,扩大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口。当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将会促使二、三产业的就业承载压力下降,释放出更多的就业空间,从长期来看,利于二、三产业发展。由于目前我省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承载能力仍未完全开发,因此,要促使一、二产业的失业人员流入第三产业,就需要承接地政府部门做好相应的就业培训计划与加强承接地对第三产业的吸引,从而推动失业人员的再次就业。加快完善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将会有力的推动各个产业长期的就业承载能力。5.3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就业法制保障5.3.1加强政府承接产业转移的间接调控承接地政府部门在对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起着牵引与配置作用,按照目前的经济环境,政府部门应摈弃原有的计划经济思想,间接行使政府的经济职能,让市场经济的自主发展带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优胜劣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应合理选择切入点,进行局部间接调控,而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所出现的局部问题则应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使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同向发展。虽然市场经济规律在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必定会带来经济与环境、就业的反向发展,因此,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是对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补充,因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将引导移出地企业与承接地企业在技术、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合作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的持续增长。5.3.2实施积极的就业法制政策就业是民众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促进劳动力就业则是国家的基本职责。由于我国在过去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导致我国目前就业环境形式严峻,为此,我国鉴于当前环境,亟需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法治经验,并结合国内目前的就业形式,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条例,以促进劳-40-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力就业的增长。我国的就业法律条例应当将民众的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并辅以强调政府对促进就业的相关职责。鉴于当前背景下,本文认为应当着重于《劳动法》、《工会法》的修订,以完善对当前就业环境的需要。《劳动法》是我国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劳动法》在国外被称为“第二”宪法。但是由于《劳动法》颁布于1994年,至今已将近20年,我国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劳动法》的法规法则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以显现出其限制条件过强,操作空间较少的单一特点,为推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法制保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劳动法》的修订已成为当务之急。《工会法》在2010年的第三次修订中表示,“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但在我国目前环境下,我国企业组织并未完全按照《工会法》的法定条例来执行,我们的工会组织都呈现出一种形式化,敷衍化的特征。而在国外,工会组织却是民众与企业进行薪资调控的重要机构,工会组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形象早已深深融入民众的生活当中,但是在我国,工会组织却是受到了严重的发展阻滞,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所造成的,为了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深入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制政策,让民众真正享受到工会所赋予的权利。-41- 第五章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就业效应的政策建议42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结论6.1研究结论纵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目前还缺乏明确、统一的就业效应概念,所以我们无法在单一条件下去分析就业效应,当前,产业转移作为一个研究热点,我们可将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相并联起来,进行实证分析,既能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问题,也能解决就业效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了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一,较为完善的分析了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之间的一般理论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之间的影响因素与产生机制,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其二,通过对CD函数、索洛增长理论与张宏霖的就业效应模型评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扩展了原有理论对指标联系叙述中的不足。其三,本文借鉴以上三个理论模型,推导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面板模型lnEMP=C+αlnt+βlnY+χlnsal+εlnurb,经过Pedroni检验,从数据中得出,itititititit模型的构建是比较合理的,比较能代表我省承接外来资本对推进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四个指标都较能促进就业效应的扩大化。其四,较为明确的指出了产业转移与推动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内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框架由于理论基础有限,权当尝试,期望进一步深入研究。6.2研究不足与展望(1)研究不足本文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虽然本文提出从产业转移之视角去研究就业效应,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就业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所做之分析都是基于宏观视角下的分析,并未从微观去研究,这是本文的最大不足之处。其次,文中所探讨之角度过多局限于整体的国民经济,并未涉及其它单一的生产部门,所构建之模型框架也是基于此视角出发,因此,未能深入研究产业转移对就业的技术损失效应。最后,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指标的选取与模型设计或许存在一定的偏失,所以对文章中间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做出详细的解释。(2)研究展望就业效应是整个产业转移的关键问题,现在对相关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零散、单一,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本文所研究的只是产业转移在局部地区对就业效应的作用,限于条件所敷,本文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仅对湖南省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就业效应一般性分析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并未深入探讨。在目前的相关研究背景下,要深入研究,就必须要建立在完整与严谨的理论基础之上,-43- 第六章结论所以这也为我们将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国内学者在不远的将来能在此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必将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带来一定的理论与参考价值。-44-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2]Zeng,Douglaszhihua,China’sEmploymentChallengesandStrategiesaftertheWTOAccession,WorldBankPolicyPaper,WPS3522,2005.[3]EcononmyImpactontheASEAN4,ChinaandWorldEconomy.2004.:Beijing[4]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雇员自1987年来增长77%,载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2004年7月2日.[5]厉以宁主编,《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6]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7]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金润奎,《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9]王国中,《产业转移与贸易格局》,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版.[10]李洪江,《跨国公司新发展及其经济效应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8页.[11]成学真,“东业西移对西部就业的效应分析”,载《开发研究》2005年第4期.[12]逄增辉,“当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13]毛新雅,“中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14]李胜兰,“外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11-15页.[15]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16]HelenMckeon,KateJohnston,C.Henry,“Multinationalcompaniesasasourceofentrepreneuriallearning”.Education&Training,2004.46(89):pp.433-433.[17]Wan,Aziz,Wan.Abdullah,“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andHumanResourceDevelopment:SomeEvidencefrom.theMalays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PersonnelReview1994.23(5):pp.4-20.[18]Rasiah,R,“ThesemiconductorindustryinPenang:implicationsforthe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theories”.JournalofcontemporaryAsia,1998.18(1).[19]Ali.,A.,Malaysia’sindustrialization:thequestfortechnology.1992,Singapore,:OxfordUniversityPress.[20]Brainard,S.,D.Riker.“USmultinationalsandcompetitionfromlowwagecountries"NBERworkingpaper,No.5959.1997.[21]Blomstrom,M.,Lipsey,R.,“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mployment:homecountryexperienceintheUnitedStatesandSweden.EconomicJournal”,1994.107:pp.1787-1797.[22]TainJYChen.,H.k.Ying,“Theeffectoverseasinveatmentondomesticemployment”.NBERworkingpaper,No.10156.2003.[23]龚雪,《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与福利效应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24][美]C.P.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5]Sauvant,K.,P.Mallampally,P.Economu,“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migrati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1932(2):pp.33-69.[26]Barry,F.,“FDI,InfrastructureandthewelfareEffectsofLaborMigration”.TheManchesterSchool,2002.70(3):pp.364-379.-45- 参考文献[27]黄彬云,《中国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7页.[28]Baumol,W.J.,MacroeconomicsofUnbalancedGrowth:theAnatomyofUrbanCrisi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Vol.57:415-426.[29]Baumol,W.J.,MacroeconomicsofUnbalancedGrowth:theAnatomyofUrbanCrisi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Vol.57:415-426.[30]Baumol,W.J.,ParadoxoftheServices:ExplodingCosts,PersistentDemand,Chapter1inThijstenRaaandRonaldSchettkat,eds.,TheGrowthofServiceIndustries:TheParadoxofexplodingCostsandPersistentDemand,Northampton,MAandCheltenham,UK:EdwardElgar,2001:3-28.[31]Singleton,John,Lancashire’sLastStand:DecliningEmploymentintheBritishCottonIndustry,1950-1970,TheEconomicHistoryReview,NewSeries,1986,Vol.39,No.1:92-107。[32]Landmann,Oliver,Employment,ProductivityandOutputGrowth,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EmploymentStrategyPapers,2005/12.[33]Nordhaus,William,TheSourcesofProductivityReboundandtheManufacturingEmploymentPuzzle,NBERworkingpaperNo.11354,2005.[34]郭万达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辞典》正是以“利用某种特定的资产设备能力转而生产其他产品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作为对“产业转移的解释”.[35]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36]李兰甫,《国际企业轮》,台北三民书店1984年版,第553页.[37]唐琳,张诚.FDI对东道国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5):99-102.[38]宋顺锋、张宏霖.“中国城市化及城市规模分布”,载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39]龚雪,《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与福利效应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40]郭军华、李帮义.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第2期,第281-293.-46-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寒暑易节、秋去春来,窗外的树叶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转眼之间,三年多的时光悄然流逝。回想起来,恍若昨日,校门前的车流川流不息,校园里篮球场、足球场上活跃着年轻的身姿,商学院门口的同学仍然来去匆忙,一切都没有改变,唯一变化的是时间的年轮碾过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再次行走在曾经行走过千百次的道路上,一切显得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充满感情,仿佛每走过一步都是一种记忆、一种永恒。在此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每每回顾起这段求学历程,内心无限感慨,有欢笑,也有泪水。首先要感谢我敬爱的导师刘友金教授。可以这样说,我是在师从刘老师以后,才真正开始懂得什么叫做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的。刘老师对学术研究非常严格、严谨,但对学生又有着极大的宽容,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轻松、自由、舒适的学术环境,让我们学会独立观察、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或许是刘老师对我们培养的最终想法。记得在论文开题之初,刘老师给与了悉心指导,从研究内容的谋篇布局、逻辑安排、框架结构,到具体内容、研究方法,甚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师恩似海,难以言表。无论怎样,我都将会永远铭记着刘老师的教诲,秉承那种“不屈不挠”的学术精神,不畏艰难、不计名位,坚定地在学术道路上行进。同时,本文的完成离不开商学院所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特别要感谢向国成教授、曹休宁教授、刘永清教授、颜剩勇教授、唐志军老师与胡黎明老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循循善诱的教导传授了我很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还有我的同学,周静、汪立、袁祖凤、廖倩、张巍、钟晋等,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向商学院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敬意。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6月年轮碾过了、-47-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8-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一、硕士学位论文的项目支撑[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研究”(编号:09&ZD041),立项时间:2009年。[2]2010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业转移的制度效应:基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1YJC79029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09YBB159)二、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祝鹏飞,产业结构对就业效应的影响[J].新财经,2011.07:48-49[2]祝鹏飞,谌亭颖.区域技术吸收能力的比较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地区的面板实证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02:5-7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1]2009-2010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2]2010-2011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3]2010-201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优秀共青团员[4]2010-2011湖南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5]2012年湖南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49-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