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44455
大小:68.3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18
《研讨型教学中学生参和度评价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讨型教学中学生参和度评价探究收稿日期:2013-03-27作者简介:白文倩(1986-),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研究;金娟琴(1968-),女,浙江嘉善人,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办公室科长,副研究员;盛群力(1957-),男,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研究;杭州,310028o摘要:研讨型教学以研究和讨论为基本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其依次经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形成关于问题解决的主题研究报告,并讨论交流报告成果等环节。此种
2、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它不单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本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讨型教学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研讨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且多为深度参与,偏向于分析型和评价型参与。本研究编制了研讨型教学中学生两种参与度评价量表,为学生的参与学习评价提供规范,并提出了增强研讨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几项策略。关键词:研讨型教学;研究型参与;讨论型参与;参与度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4-0098-06研讨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
3、索性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顺应时代要求,陆续把该教学模式引入了本科或研究生教学中,旨在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法。研讨型教学以研究和讨论为基本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依次经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形成关于问题解决的主题研究报告,并讨论交流报告成果等环节。研讨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学
4、生的参与过程。参与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前提,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分析和把握,也会直接影响到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甚或影响到其研究能力的提高。参与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讨的质量。如何量化评价研讨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提高研讨型教学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两个问题。一、研讨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分析现代教学论强调生本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协作与对话,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生本教学中,教
5、师要善于创设氛围,开展对话教学和情境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的成长[1]。研讨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研究和讨论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和整合,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参与度,无疑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获得。(-)参与的定义和分类研究现状参与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研究领域,意味着个体介入、投入、卷入到某种状态之中,它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过程。20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后,学生参与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目前已有了许多与“学生参与”相关的研究,文献集中在课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分析
6、中。早期研究中,查尔斯•费舍尔(FWFisher)[2]和杰里•布罗非(JereBrophy)[3]把学生参与定位在关注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方面。白文倩金娟琴盛群力:研讨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弗雷德•纽曼(FMNewman)区分了表面参与和积极参与,认为积极参与涉及到承诺、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兴趣,并把学生在学业上的参与定义为学生的心理参与,这种心理参与指向促进学业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参与和努力[4]。艾伦•斯金纳(E.A.Skinner)和迈克尔•贝蒙特(M.J.Belmont)认为学生参与
7、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持续性的行为参与,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高度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中,会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如:热情、乐观、好奇以及兴趣,当学生不参与时,会表现出被动且负面的情感[5]。玛丽•安利(M.D.Ainley)用三种学习取向(深层次、浅层次和成就取向)及学生一般能力把学生分为参与的和非参与的等六个组别,非参与组别学生浅层次学习取向程度较高,深层次取向比较低[6]。保罗•宾特利奇(P.R.Pintrich)提出了学生认知模型,并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使用的认知策略将学习参与分为表层参与和深层参与,表层参与只是一种行为上的外显表
8、现,表现为一种简单的操练和练习,其认知策略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而深层参与则表现为一种创建,一种反思,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7]2000年,海伦•马克(H.M.Marks)认为参与是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