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

ID:32940953

大小:56.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_第1页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_第2页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_第3页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_第4页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国女子教育思想近代化中国社会近代化中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然而中国近代背景决定其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痛苦的历程。本文试讨论一下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女子家庭教育:培养“贤妻良母”,维护封建礼教古代社会就有女子教育。如果我们不反对,教育这个范畴应包括家庭教育、伦理教育,就应当承认中国古代有女子教育。主要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只是当时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其思想纲领不外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总之,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贤妻良母,使女子坚定执行封建礼教的信念,从而为君、父、夫三位一体的男权中

2、心社会提供更为牢固的观念和行为结构。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二、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观: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保国、保种、保教”鸦片战争后,教会女校在中国创办起来,出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此外,报刊对女子教育也进行宣传,这引起早期维新派对女子教育的关注。王韬游历英法等国后说英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李圭游写的《环游地球新录》中说:“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男。”郑观应、陈炽、宋恕等人对西方不分性别的普及教育介绍和思考遂成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奠

3、基之作。甲午战败后,维新派认识到要承担救亡图存的使命,妇女不可忽视,要激起妇女的爱国之情,只有开办女子教育。梁启超把女子教育提高到强国的高度“女学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重,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但维新派倡办女学为的是使女子成为“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新型的“贤妻良母”,做个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女性。这实质上仍是一种男女有别的思想。但在当时无疑是最进步的妇女解放思想,使处于黑暗中的女子教育透出一缕晨曦。三、辛

4、亥革命时期:“天赋人权”思想下的女国民教育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女子是国民的一部分,天下兴亡,匹妇也有责。女子要真正做个女国民,担负起对国家尽义务的责任,要获得自身解放,达到男女平等的教育。他们提出了女国民教育,女子“国民之母”的地位。革命派陈以益1909年撰写《女论》说:“谨告女学界,其勿以贤母良妻为主义,当以女英雄女豪杰为目的”"敬欲去男尊女卑之谬说,则请取贤母良妻并去之。与女子以男子同等之教育,即与女子以男子同等之权利。”这时对女子教育的思考上到较高的层次,是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界碑。但它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革命问题而

5、出现的,随着革命的成功,这种教育思潮逐渐消失。辛亥革命后,“贤妻良母”仍是作为女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四、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观:'‘男女平等”思想新文化运动反对非人的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以从封建意识形态的桎梏下解放人、解放个性。他们积极宣传妇女解放,主张还原女性作为人的本貌。鲁迅指出“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私产当作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衡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当作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的服从,同时又要做高等阶级的玩具”,陈独秀也疾呼:'‘一九一六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这

6、一时期“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等成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崇尚。一些女学倡导者认为“学不足,则无以自养,无以自立,无以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必须要发展女子教育,才能"具国民之资格,履正当之义务,去野蛮之习俗,养完全之人格,享平等之权利”。此时,西方的男女同学之风也传入我国,并风靡一时。1920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首先招收女学生。同年10月国民政府召开全国教育会议第六次会议,决议通过了《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从此,国内公、私立大学纷纷开放女禁。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历史,也留下了深刻的

7、启示:其一,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女子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古代的小农经济只能产生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教;近代化的工业社会必然产生使女性具有独立人格的"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子教育思想;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又将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对女子更高的教育要求。其二,女子教育的发展,还要依靠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参与。其三,学校教育是女子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现阶段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开辟多种途径,促进女子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完善。参考文献:[1]张海钟•教育理论与高师教学改革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2]王

8、韬.漫游随录[M].长沙:岳麓书院,1985.[3]李圭•环游地球新录[M].长沙:岳麓书院,1985.[4]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