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病的研究进展

饮病的研究进展

ID:32931543

大小:77.5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17

饮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饮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饮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饮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饮病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饮病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饮病的研究进展杨尊求1周青21.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昆明650504;2.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云南昆明650504【摘要】作者通过整理近二十年研究饮病的相关文献,从饮病的文献学研究、饮病的临床证治研究两大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甄选其中内容较为重要论述较为精当者以录而论之。今后,应采用文献学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饮病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总结,辨明历代饮病学说之学术思想,架构出饮病学说的历史全景与学术体系,以更好地指导饮病的临床实践。【关键词】饮病;饮病学说;文献学研究;临床证治研究【中图分类号1R516.7【文献标识

2、码】B【文章编号11674-8999(2015)8・0358-03饮证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而为患的病证。乂称为“水饮”、“积饮”。根据其停积部位不同,乂分别称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木病多因寒湿浸溃,或暴饮所伤、饮食劳倦、忧思过度、房劳伤肾,或年高元阳不足,而致脾失健运、肾失温化、肺失敷布及通调失职所致。冒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气候寒冷潮湿,可致寒湿侵袭人体,伤卫阳而内阻于肺,浸渍肌肉,而内困于脾,造成肺气失宣,难于敷布津液,肺气不降,难于通调水道,脾阳被困,水液难以运化,均可致水液不行,停聚而为饮;过食生冷或暴饮,以及忧思过度,劳倦伤脾,均可致损伤脾阳,

3、脾失健运,水谷难以化牛精微,停而为饮;房劳过度,损伤肾之精气,或年高体弱,元阳不足,可致下焦气化不利,肾脏难以蒸化水液,水液停聚而成饮证。故饮邪为病,木虚而标实,脾失健运为关键,治疗当以补虚去实、健脾制水为主,但以其缓急不同,乂当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木”的原则,辨明标木,治分缓急[1]。饮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病种,临床许多疾病都与饮病有关,饮病或作为一个病理转归阶段而继发于其他疾病,或作为一个病因而成为继发其他疾病的因素,因而饮病实际上在临床许多疾病的病理进程中都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当今医学界对饮病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

4、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临床上,多有本为饮病却被误诊误治或者虽未误诊却因为对饮病的学术理论掌握不够、对饮病治法处方用药不当而导致疗效不佳的情况。因此,饮病理应得到医学界更多的重视与研究。笔者现拟对近年来关于饮病的研究综述如下。1关于饮病的文献学研究1.1饮病的概念与内涵饮,作为一种病名,是指饮证的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诸饮者,皆由荣卫气否涩,三焦不调,而因饮水多停积而成痰饮。”其证因饮在各经而异,《

5、证治汇补》卷二“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满,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在上则面浮,在下则附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瘾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治疗初宜分消,次宜调养,虚宜温中,久宜暖肾。[2]饮,自《黄帝内经》首出饮病的记载之后,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常与“痰”字联系在一起而并称为“痰饮”。故研究饮病的实质与内涵,首先离不开对“痰饮”的研究。然“痰饮”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其概念与内涵是有所不同的。“痰饮”一词,在现

6、存古代中医文献中,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首次构建了关于饮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因而饮病的概念与内涵,实以《金匮要略》一书中对“痰饮”一病的论述最为重要。关于"痰饮”概念的界定,龙亮在其相关文献[3]中指出: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滞产生的病理产物,而痰饮病就是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输布运化障碍,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最早是由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疾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岀立名的,其“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疾饮是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而四饮中的痰饮属狭义“痰饮”。(按:《金匮要略》乃王叔

7、和将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杂病的内容抽出重新编次而成,因而“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提法不是很妥。)隋唐之后医家将痰和饮分开,丰富并发展了痰的理论。关于“痰饮”病名的起源,据龙亮[3]考证:现存较早的中医古籍,如《五十二病方》、《黃帝内经》、《难经》中并没有“痰”字,而《黃帝内经》已经有“饮溢”、“饮发”、“饮积”、“水饮”等概念。早期文献记载中,对于呼吸道分泌的痰液,多表述为“涕”、“唾”、“沫”等,与饮病的称谓不同。说明仲景以前的医家认为“饮”与“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对饮病的记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