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

ID:32931121

大小:66.8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7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_第1页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_第2页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_第3页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_第4页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寻找远去民国教育背影(上)个人资料傅国涌,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当代中国知名知识分子。做过中学教师。现居杭州。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新京报》、《东方早报》、《老照片》等数十种报刊发表100多万字。作品曾多次被《报刊文摘》、《读书文摘》、《杂文选刊》、《中华读书报》、《中外文摘》、《书摘》等报刊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等多种选本及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学术方向: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2、善于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解读历史。中学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一个关键阶段,对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成型、习惯的养成往往更为关键。自从晚清新学兴起、学堂出现以来,我们的中学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扰攘不安的20世纪前半叶。我只是想看一看,过去的中学曾经走到了哪一步?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达到过一个怎样的境界?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看一看过去的中学生们,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在校的求知生活,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如何展开的?看一看那些过去的中学老师,他们曾经怀抱着怎样的人生追求、知识志趣,而不仅仅为稻粱谋,不仅仅

3、向学生重复现成的教科书?看一看过去的校长,他们的教育理想、人格风范,看一看昔日的校园,弥漫着怎样的一种空气,莘莘学子是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的?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像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扬州中学那样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办人

4、的办学理念、长期积累起来的校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整个学习的风气,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精神坐标,有幸在那样的学校里求学、生活过,那是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幸福。1929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深情地说:“20年代,我在师大附中读书,受到了深切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治学的基础。”他永远都忘不了林砺儒校长在1924年对全校学生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人人都看作目的,不要看作手段,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他在70多年后表示,“当时我听了非常感

5、动,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同年毕业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在理工部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高一时几何老师是傅种孙先生,他讲的道理是纯推理,得出的道理,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也还得如此!他把逻辑推理讲得透彻极了)。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课,在20年代就讲化学键是由原子外壳层电子形成的,八个电子成闭壳,等等。化

6、学实验课比较丰富,但也有当时的困难,试剂不纯,滤纸用北京冬天糊纸窗的"高丽纸”!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明确道德规范是因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此外,音乐、美术课学校也是重视的,我们的美术老师就是不久前去世的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

7、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当过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九思先生曾说过,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文、理、工综合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好处,所以立志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扬州中学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我很幸运,青少年时上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

8、所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我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六年教育。这所学校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文理并重。当时扬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一样,在考大学时考虑到将来的'饭碗'问题,报考工科的比较多,但学校并没有因此重理轻文。学校对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课程内容很充实,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很丰富,除普通英语课程外,还开了英语修辞学,这本是大学英语系的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