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

ID:32883500

大小:3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7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1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2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3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4页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是关于自然道德的学说。它涉及到自然道德原则、自然道德规范等范畴,而其中自然道德原则的确立是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一种道德原则,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建构,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莱昂波特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他指出要把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观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指出人类也该用道德的原则对待自然。这种想法无疑是积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的其实是物的掩盖之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但是,问题却在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是否已经确立的并且是自明

2、的。故现在重建生态伦理的关键是首先为人与人的关系找到道德原则,并按照可能的逻辑顺序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对人与人的关系建立道德原则的,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当属孔子,因为他所建立的思想体系至今仍潜在地影响着中国的后人们。当然,孔子的理论,也主要是针对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而言的。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剧烈,从而出现“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认为周礼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精神依托和行为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淳朴而充满关爱,孔子以重新树立起可以使人与人关系复归淳朴的道德原则为己任,而使社会重新有序的道德原则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仁”。[1]一、孔

3、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仁者爱亲  “孔子贵仁,墨子贵兼。”(《吕氏春秋·不二》)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关于仁爱的学说。[2]孔子首先把“爱亲”确立为“仁”的根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孝弟”为“仁”之本,“孝弟”者,在家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仁“的根本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中庸》中亦录有孔子之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仁,就是

4、人作为人的本质,以亲爱自己的亲人为人之根本。孟子对“仁”也有明确的诠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即也认为“仁”基本意涵首先是“亲亲”。《说文》训曰:“仁,亲也。”许慎解字也依儒家本义,仁即是对待亲人的亲爱之情。“仁”者,二人为仁。“仁”字本身就已经先在地限定了“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若用西方式的“我”与“非我”来表达,第一个“非我”指向的是离“我”最近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经》)因此,对血缘宗亲之爱是仁的起点,也是仁的根本基础,由此才可能形

5、成一切伦理道德关系。这个起点如此之自然近切与易知易懂,也就使仁爱推行起来非常简易,但也在深层里埋藏了它的局限性。  (二)仁者爱人  对自己的亲人有亲爱之情,相对来说,比较天然和自然,因为血缘关系是情感产生的本能前提。但是,在“我”的周围,除了亲人之外,还有许多如“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般的人。他们虽非“我”的亲人,但他们却也与“我”的亲人有“类”的相似性,亲亲之情使得人产生“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情感推衍。因此,第二个“非我”即是亲人之外的他人,“我”对他们也有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之情。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八

6、佾》)  孔子所说“爱人”内在地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所爱之“人”为亲人,即“亲亲”,是站在家族角度讲的;次之则为亲人之外的普通人,即“泛爱众”,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说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泛者,浮也;(《说文》)泛者,博也。(《广雅》)皆言普遍之义。“泛爱众”即要除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亲之外,要广泛地爱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后世儒家就直接说“博爱之谓仁”(韩愈)。爱自己的亲人相对较易,爱亲人之外的他人则需要一定的道德自觉。但是,“博爱”或“爱众”,也并不只是“亲亲”之情的扩展后的单方向

7、的给予,还有他人接受爱、感受爱后的回馈,“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爱不只是给予,同时也在收获,如此,社会的各成员之间都在给予爱和收获爱的“互动”关系中达到和谐而共生。“仁”的根本是内心道德原则的建立,“仁”内在地规定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必要的义务和要求,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融洽才是仁的本真体现。故“仁”并不只是血缘关系道德原则,亦是社会交往的道德原则。  但是,“仁”由“爱亲”推及“爱人”,毕竟发生了由近及远、由亲渐疏的微妙变化。“亲亲”是几近自然本能的情感反应,而“爱众”则只是“亲亲”之情的扩展而已,故“泛爱众”的保持与发扬

8、更需道德的维系。  (三)仁者爱物  由上面所述,“仁”的本义其实都是针对人际间性而论的,仁者爱人,所爱对象均指向人。是否,爱的对象可以扩展到物的身上,在孔子的语句中找不到直接的论述。有些学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