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

ID:10999731

大小:102.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09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_第1页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_第2页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_第3页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_第4页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本文导航1、首页2、礼中心与孔子思想阐释的极端化3、对老子反仁义说法的再质疑4、强调仁中心地位对礼乐的统摄作用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国学论文指导: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在中国思想的历史遗产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历代对孔子思想的评价,或将孔子思想经学化而当作玄圣教主,或将其虚无化而斥为与现代性思想尖锐对立的封建孔家店,或坚持对儒道差异加以形而上学二元对立,使孔子与老子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

2、或否定孔子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些绝对化的言述,值得学术界再检讨。应该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孔子在礼与道、乐与仁、君子境界与理想人格上的思想言说,对现代个体存在尺度和社会存在秩序有着新的阐释意义,并在新世纪的中国思想重建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一原始儒家思想的中心范式问题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精神价值整体。在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对比中,学者们大多是提出

3、道中心主义(Tao-centrism)进行言述。事实上,中国精神的和内涵相当复杂,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的道中心主义观念外,还存在着礼中心主义、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等话语。因而,仅仅用道中心来囊括中国哲学精神是不够的。在思想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儒家中心地位使得仁中心或经中心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成为主导性话语,道家则作为这一中心的补充系数存在和发展着。这里,在讨论原典儒家的孔子思想之前,有必要对儒道之间关系的几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略加澄清。一,道之多层内涵与孔子论

4、道。有的学者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范畴,上升到整个中国思想的根本代表的高度,大抵认为中国思想的根本表征是道,或强调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经。前一种说法尚值得进一步推敲,而后一种说法,在我看来则是颇有新意的,补充了道中心主义论述的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界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看法,即老子重道,而孔子重礼,似乎道成为了老子的专利。事实上,中国思想家对道一词的应用相当广泛,道的含义十分丰富。就一般意义而言,不仅指古代道家思想流派,还引申为宗教义理的学道得道,以及言说言道等。而且,在思

5、想史中,不仅老子论道,孔子也论道。道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用作孔子的术语44次,是一个极重要的术语。其主要意义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为具体形态的路途、行走、治理等。其中表示路途、途径的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道而废等;表示行走或做的有:君子道者三等;表示治理的有:道千乘之国等。其二为抽象的方法、技艺、言说等。如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等;技巧: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等;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言说:夫子自道也等,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等;诱导,引导:道之以政,道

6、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其三,是超越性方面,如真理、思想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本立而道生等。因此,将道仅仅作为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的代称,于事实有所不符,于学理有所不通,宜细察之。本文导航1、首页2、孟子和荀子均承认广大朋友们,关于国家论文备考: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是由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儒家之人性论,根基于其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之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与现实之出路。作为儒学之开山始祖

7、,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由此,孔子多言仁义,而很少论及人性。孔子论人性,只限一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何以相近,习何以相远?孔子未予明言,因为孔子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仁义本身,而非如何推行仁义之道。孟子处处以孔子之继承者自居。孟学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即在于为

8、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而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之间是有相同性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但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是人性。人之性所表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