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

ID:32873507

大小:268.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7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_第1页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_第2页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_第3页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_第4页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张春霖《经济研究》,1999年国内经济学界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吴敬琏等,1997)。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确定“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今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的改革时更具体地提出,在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目标”之后,要“用较长的时间,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更为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这表明,“三年脱困”之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可能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主要内

2、容。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理论上分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并主要从短期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探讨一些相关的政策问题。一、调整的必然性国有经济布局之所以非调整不可,基本的原因在于,在过去20年中,国民总储蓄中政府的份额持续下降,居民的份额持续上升,以致于“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济的盘子”(吴敬琏等,1997,第3页)。根据韩文秀的计算,1978年到1995年,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巨大变化,政府在国民总储蓄中的份额由38.5%下降到了1.7%,居民的份额则由11.6%上升到了56.3%。也

3、就是说,到90年代中期,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的份额已经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面对多达30万家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极度短缺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处插入图1:中国国民总储蓄的结构变化,1978-95〗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图1所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由政策因素引起的暂时现象,还是某种内在必然趋势的反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也为了便利以后的分析,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模型(参见马克思,1875,第5-16页)入手来考察一下国家所有制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假设在一个经济中,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全部由该经济中的n个劳动者共同所有,国家代表他

4、们行使所有权。n个劳动者一年生产的财富或“社会总产品”为Y,他们每人对“社会总劳动”L的贡献为Li(i=1,2,.....n)。社会总产品Y由两部分组成:资本品Y1和消费品Y2。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n个劳动者之间分配Y?一种方案是把Y“不折不扣”地分配给n个劳动者,每人获得(Li/L)Y,即按他们对社会总劳动的贡献分享社会总产品。这种方案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劳动者不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而且共同拥有其他生产要素,他们当然就应该拥有全部社会总产品;既然每个劳动者在拥有其他生产要素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Y在他们之间的分配当然就只能依据他们对社

5、会总劳动的贡献大小。但是,这种分配方案与国家所有制是矛盾的,因为全部资本品Y1也被分配给了劳动者。现在,每个劳动者不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而且拥有了私人储蓄(Li/L)Y1。为了维持国家所有制,国家必须以征税或其他什么方式从每个劳动者那里再拿走(Li/L)Y1,以防止私人储蓄转化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对企业的私人所有权。另一种方案是,首先在Y中“扣除”Y1,只把Y2分配给n个劳动者,每人所得为(Li/L)Y2。由于生产是国家控制的,国家可以按自己的偏好确定Y1和Y2的比例,以便使私人储蓄最小化,Y1或国家储蓄最大化。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经济

6、1一统天下的地位就是靠这种“扣除法”来维系的。在国有经济这个“社会大工厂”内部,扣除的典型形式是足以把私人储蓄压低到最小限度的低工资。为了使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在一个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很有竞争力的劳动者接受这种扣除,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便必不可少。中国的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无法把成千上万分散的小农户组织到社会大工厂之中,以低工资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扣除。而要等到他们把自己的产品按市场价格出售之后再去对他们征税,在实践中又极为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因此,只能先把他们组织到国家可以控制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之中,然后再用工农产品价

7、格剪刀差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扣除。苏联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采取了类似的解决办法。早在20年代,斯大林在与布哈林的争论中就明确表示,“为了推动工业发展”,农民应当通过剪刀差向国家缴纳一笔超额税,即所谓“贡款”(参见吴敬琏,1999,第21页)。在近30年的计划经济中,扣除法在中国成功地维持了国家所有制在非农业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私人储蓄被压低到了最小限度。1978年改革开始时,在没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情况下,全国城乡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仅为1210.6亿元,人均21.9元,相当于100斤大米。与此同时,由于劳动成本和农业原材料成本被压低,城乡劳

8、动者的“贡款”转化成了国有企业帐面上的利润,国家财政因此而通过“企业收入”获得了大量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扣除法由于使国家得以控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利于国家强制性地提高积累率,因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