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

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

ID:32838937

大小:54.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_第1页
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_第2页
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犯罪审讯与催眠术艺术结合的实践探讨催眠与审讯,均属高级心理意识领域,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人类的思考分为两个层面,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你觉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潜意识是无法做出任何判断的,它会毫不批判的接受任何想法或观念。催眠别人,就是跳过意识直与潜意识沟通,简单打个比方,你相信别人所说的话,你就是被别人催眠了,你相信自己的话就是一种自我催眠。意识具有的价值是是非曲折判断,而潜意识不是;意识如同潜意识的外壳,而潜意识乂直接调动身体,如同电脑一样操作界面是意识,潜意识就像源代码,如同机械语言。如何催眠别人?通俗来

2、讲有以下几个步奏:1、第一步:激发想象力做任何事情,自信是最基本的条件,催眠别人也是一样。你要给对象一个暗示,告诉他你一定是能够催眠他的,你学过某某催眠老师的课程,让他充分相信你会催眠。充满自信激发想象力便能将催眠成功率提高。这种无法抗拒的自信非常重要。对象必须完全相信,一旦你开始催眠,他便毫无抗拒能力。如果你能够让对象完全地、绝对地相信你,催眠别人就成功了一半。审讯屮,审讯人员的自信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称为心理势能的蓄积,这种蓄积的能量来白于:对案情的全面把握,对证据的自信与应用;对白己曾今成功的实战经历以及讯问技能的能力;自身身

3、体精力的储备,对自己讲能够采取的后备强制措施的准备。一个审讯人员,要成功突破对象,必须要有高度的白信,相信自己能突破被讯问人的,且被讯问人应该在自己这关面前交代问题,有这样的信心与意志,突破对象口供就有了可能。正如有位前辈同行所说,到了审讯室门口,给自己三分钟,看看自己是否胸有成竹,否则,审讯绝对不会达到预期效果。2、第二步:失去平衡要实现催眠别人的目标,就要使对象完全失去平衡。平衡包括心理上和牛理上的平衡,对象一旦失去平衡,就容易接受你所发出的暗示。人的木性在失去平衡的时候,会木能地试着去抓住支撑物,这个时候你就要下达暗示,不让他抓

4、住支撑物。于审讯,这绝对是有启发意义的!讯问失效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成功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审讯的成功,必须使被讯问人身心处于极度失衡中,反复的失衡,在失衡中打开通往被讯问人内心深处的大门。在极端的失衡中,被讯问人意识保护的外壳才会出现漏洞。心理脆弱的口子才会裂开,撕开,讯问人员抓住时机通过这裂开的通口,对被讯问人防线内的心理施加影响。对被讯问人施以失衡的手段,在生理上等具体做法有讯问环境的布置和营造,一定限度内的身体疲惫与不适也属于生理失衡手段。对被讯问人施以心理失衡的手法,在审讯中那是真的叫绝了。审讯实务中的研究学者,将被讯问人供

5、述前后的各个阶段心理变化规律摸索总结出来,分成不同的阶段。有四大阶段、九大阶段之说,但都是为在审讯中预先判断、掌握,被讯问人的心理规律,为其心理失衡提供预判。在审讯实践中,被讯问人有三大抗审心理支点,支撑着其在审讯中的心理平衡:利益关系,对抗条件,人格特征。审讯中主要的谋略技巧,在于彻底破坏、拔除上述三大心理支点,帮助犯罪嫌疑人重新建立起认罪的心理支点,于是,审讯任务即将完成。3、第三步,冲击神经系统催眠别人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冲击对象的神经系统,冲击神经与失去平衡通常都是同时进行。冲击神经系统的方法也很简单,突然的大吼,动作等等都是可

6、以达到目的的。审讯屮,这一操作主要发生在心理支点被拔出Z后的一段心理空白、极度脆弱的时期,也可以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其心理活动的情况下,采取一步到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开始便采取极端高压态势,促使其防线自我坍塌。经过这一工作的开展,被讯问人的心理防线可以说完全崩溃。我们常言,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就是指这一工作阶段。4、第四步,明确的重塑指令重塑指令也就四下达命令,让对象按照你的暗示去做,直接跟对象的潜意识沟通,这是催眠别人的最后一步,完成了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催眠别人。在审讯中,属于讯问人员帮助被讯问人重新建立心理

7、支点,说明白了,就让被讯问人认知并接受,交代供述是唯一岀路。即在被讯问人陷入心里绝望,心理防线完全崩溃之后,讯问人员指出出路与他仅有的一线希望,留给他一根稻草,去给被讯问人抓取。利用的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规律一一“两相其害取其轻,两相其利取其重”。在此阶段,逃避的出路完全封死,看得见的惩罚悬在心头,随时落下来,被讯问人唯有从审讯人员身上获取利益,完全“配合”办案人员,甚至主动“帮助”询问人员,甚至形成心理上的以来,出现“斯德哥尔摩症状”这一看似不正常的合理正常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