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33264
大小:55.2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关于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之我见张馨予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55级高二32班文科时代裹挟科技而来,世界日新刀异。智能手机无疑是当代先进科技的代表,凝聚最实用也是极精致的智慧,渗透并便利了牛活的每个细节。作为科技在大众中的代表要素,手机也推动了“互联网+”吋代的来临。只是,金钱纵有两戈,太极亦有两仪,手机如何能完美无瑕?而与尚处成长阶段“半生不熟”的中学生联系在一起,智能手机变便更被推上风口浪尖。敏感体与敏感体相遇:蘑菇云升起。我在同学间进行了小的调查,问题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情况。兼之网上搜集的信息,我汇总整理得到的结果如下:用途打电话发短信玩
2、游戏听音乐看电子书看新闻查资料可见,“听音乐”、“看电子书”、“看新闻”“查资料”所占比例较大,“发短信”次乙“打电话”再次,“玩游戏”最少。“听音乐”虽是主要用途,但中学生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发短信”“打电话”受学校统一办的电话卡以及学校定期检查工作的影响,大部分住校牛不携带手机(除非部分早恋住校牛同学),因此主要是走读生在使用。“玩游戏”比重很轻,一是没有
3、]寸间,二是没有精力。那么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分析可以从获取信息(看新闻、查资料)和阅读(看电子书)的角度进行。通讯记录等基本功能且不赘述,目前手机最大的一个功能便要数上网了。手
4、机连接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与网络完美配合,可以让中学牛拓展视野,获取海量信息。获取信息是许多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然而这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比如:信息良莠不齐,而中学生分辨能力也是良莠不齐,海量的信息也许代表的不是巨大的精神和知识财富,而是一片“毒草高原”。这是从信息的性质來说的。其实信息的量也是个问题。周国平认为,“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吋候也
5、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來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來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他建议我们,时间那么短,有空还是应该多看看书。我十分认同周国平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解决了“阅读”和“信息”两个角度对手机使用的分析问题。可见,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有很高的要求。许多学校制定岀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规定,惩罚措施也各种各样。比如不久前就
6、有一位老师要求带手机的学牛将手机屏幕砸碎并拍照上传朋友圈,这己是很极端的行为了。更有其者,这位老师还给一位学生发的照片点了赞,评论“是条汉子”。无独有偶,不只一所学校都会在发现学生带手机后以停课处理。这样的事例不少,被曝光的仅是九牛一毛。将手机之于中学生视为“盲肠”,恨不能除之为快,岂不是因噎废食,过于提防?在我看来,制止和惩罚对手机的使用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学校要做的,应当是从中学生的思想抓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中学生在使用手机吋便可以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手机的巨大优势,丰富和发展自己。让屮学生明白自己要什么。娱乐?知识?观点
7、?新闻?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那么一方小小的屏幕是阻碍不了一个一心向上的人的。现代人就应当使用现代的工具,不然为何创新、为何发展?做为中国事业接班人的中学生,更应跟上吋代的步伐,处理好与现代工具的关系,而不是一味远离或一味沉迷。这是时代给中学生提出的要求。再说说中学生那不被大众相信的自制力。其实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件极好的培养和锻炼自制力的事,既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何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背了太多的“圣贤书”,背了太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何不化而用之,真正把握?有些度是要自己掌握的。作为商品,手机不仅有使用价值,即体现
8、在上述论述的中心:用途上的属性,还有价值属性。价格表现价值。对手机的选用,中学牛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攀比之风上。影视剧终不乏类似这样的情景:富家子弟炫耀崭新的iphone,贫家儿女低头藏起破旧的“老人机”。艺术來源于生活有又高于生活,荧屏上的情景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但也放大了中学生之间物质攀比的劣风。用经济生活的原理来建议: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道理中学牛懂,只是少年意气幼稚心里时时作祟。也好,中学生处在孩童与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应当在实践屮学会做出正确而理性的判断。总之,手机是吋代
9、的产物,是科技的产物,中学生应当跟上吋代的步伐,抓住手机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奉劝学校、家长与社会,与其口诛笔伐激烈辩论手机利弊、绝对禁止手机的使用,不如沉下心来追根溯源,冷静地应对科技的“冲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