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1直线方程教案(1)(沪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1・1(1)直线方程(点方向式)-、教学内容分析木节的垂点是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用向量方法推导直线方程是二期课改的亮点z—,体现了从几何角度出发,除两点确定一条玄线外,确定肓线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点和方向•利用给定的条件,通过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对应处标的关系式)推导出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木节的难点是理解直线方程的定义.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从中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和处标法的含义•通过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分析,初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并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用坐标法对平面直线(和以后的I员1
2、锥曲线)的研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设计理解直线方程的意义,掌握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加强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验探究新事物的过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理解直线方程以及点方向式方程的推导.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解析几何发展史解析儿何的主要思想: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把儿何图形代数化,并能够参与代数运算.二、讲授新课(一)直线方程定义:对于处标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杲存在一个方程/(x,y)=O,满足(1)宜线/上的点的坐标(x,y)都满足方程/(x,y
3、)=O;(2)以方程/(x,y)=O的解(俎刃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那么我们把方程f(x,y)=0叫做直线/的方程.从上述定义可见,满足(1)、(2),直线/上的点的集合与方程f(x,y)=0的解的集合就建立了对应关系,点与其朋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二)点方向式方程1、概念引入在几何上,要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一些条件,如两个不重合的点(不重合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又如一个点和一个平行方向(原因是过已知点作平行于一条直线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等等.我们将这些条件用代数形式描述出來,从而建立方程.若此方程满足总线方程定义中的(1)、(2)
4、,就找到了总线的方程.2、概念形成■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的定义在平血上过--已知点P,且与某一方向平行的直线?是惟一确定的,我们在直角处标平而小求该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的推导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的坐标是(兀(),儿),方向用非零向量d=M表示.设直线/上任意一点0的坐标为(x,y),由直线平行于非零向fiJ,故PQIId.根据PQHd的充要条件,得v(x-x0)=u(y-yQ)@;反Z,若(西,)[)为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即v(^-x())=-};)),记(召切)为坐标的点为Q,可知PQJ/d,即Q在直线/上•综上,根据直
5、线方程的定义知,方程①是直线/的方程.当“工0且心0时,方程①可化为兰」=丄二A②.值得注意的是:方程②不能表示过Pg"。)且与坐标UV轴垂宜的肓线.事实上当u=0时咋0,方程①可化为x-x()=O③,表示过戶(心儿)口与兀轴垂直的直线;当y=0时心0,方程①可化为y-y0=Q@,表示MP(x0,y0)且与y轴垂直的直线.我们把方程△二%叫做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非零向量/叫做直线/的方向向量.uv3、概念深化从上面的推导看,方向向呆/是不唯一的,与肓线平行的非零向量都可以作为方向向量.由点方向式易得,过不同的两点人(州,开),丘(兀
6、2*2)的直线的方程是()‘2一〉i)(X—州)一(兀2一尤1)(〉'一必)=0・4、例题解析例1观察下列直线方程,并指出各直线必过的点和它的一个方向向量.①~=)*';②—4(x—4)=7(y-6);®x=1;④y=-2.3解①经过点(3,-5),它的一个方向向量是d=(3,4);②化简得到:宁二甘,从中可见该直线经过点(4,6),—个方向向量是7=(7,-4);③经过点(1,0),它的一个方向向量是7=(()」);④经过点(1,-2),它的一个方向向量是力=(1,0).[说明]通过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可以判断一条直线经过的一个点和
7、它的方向向最.例2已知点A(4,6),B(-3,-1)和C(4,—5),求经过点A且与BC平行的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解:BC=(7-4),所以过点A且与BC平行的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是口=口.7-4变式1求经过点B、C两点的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思考:x+3y+l7冇没冇别的表达方式?x-4y+5-4是否一样呢?不妨化简,得到的都是:4x+7y+19=0变式2在AABC屮,求平行于BC边的屮位线MN所在肓线的点方向方程.AC的中点为屮汀则测1215x——y——所以MN所在总线的点方向方程是[2=:__17-22[说明]这些题bl的解
8、法关键在于找点和方向向最!五、课堂小结1•直线方程的定义2.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的推导.3.用向量方法推导直线方程的主要思想4.确定肓线方程的几个要素六、课后作业习题11.1A组1,2,3,4;B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