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36例临床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36例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经多药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给予观察组多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指标、疗效以及围产儿结局方面存在的差异,以P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别给予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提醒患者卧床休息,尽可能取左侧卧位,视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抽血,结合测肝功能,并对黄疸瘙痒等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对照组:患者口服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药量为25
2、0mg/次,3次/d,连服14d。观察组:在对照组行熊去氧胆酸治疗的基础上,施加800mg思美泰(肌注,1次/d,连用7d)、地塞米松(10〜12mg/d,服用7d,后3d减量至停药)、5〜10ml丹参注射液加500ml低分子右旋糖肝(静滴,1次/d,连用14d)、25%硫酸镁注射液加500ml的5%葡萄糖(静滴,10〜15g/h,1次/d,连用7d)、30mg维生素K注射液加100ml氯化钠注射液(静滴,1次/d,连用3d)联合治疗。1.3疗效判定显效:AST、ALT、TBA三项指标正常;有效:AST、ALT、TBA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在50%左右;无效:AST、ALT、TBA三项指
3、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下、不下降或者是升高。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4.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以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5例患者在停药7d后复发,复发率为41.67%;观察组无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对照组不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存在的差异以P<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Do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对照组患者的AST、ALT、TBA三项指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生化指标方面的差异以P<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o两组患者围产儿结局比较:观察组羊水胎粪污
4、染、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羊水胎粪污染、胎儿窘迫发生率方面的差异以P<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3讨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在临床上表现为胆酸升高、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症状,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会迅速消失,但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药物或者再次妊娠时还会复发。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主要危害孕妇及其胎儿,大大提高了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在临床上是极为必要的。熊去氧胆酸是当前治疗ICP时,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与人体胆汁酸相近的黑熊胆汁酸,可抑制疏水性胆汁酸的吸收,达到降低血清胆汁酸含量目的,从而促使患者肝功能指标
5、正常,减轻瘙痒症状,但停药后会复发。地塞米松在降低雌激素分泌、减少胆汁淤积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停药后未见复发现象产生,但是长期坚持用药还尚待商榷,本研究证明短期内服用是安全的。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维持胎盘功能。能量合剂和维生素类具有保肝功能,可提高胎儿(缺氧)耐受性。思美泰中的活性成分腺昔蛋氨酸可对肝脏细胞膜的流动性起到调节作用,有效阻止肝内胆汁的进一步瘀积;硫酸镁能帮助胎盘恢复正常的血流灌注,通过使血管舒张来改善胎儿缺氧状况,从而加速胎儿生长发育、松弛子宫平滑肌,达到预防早产目的。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ICP患者行多药联合
6、治疗时,所用药物不但经济实用、安全,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张红娟•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36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24):1023-1025.[2]王爱平.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6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2(20):203-204.[1]姜涛•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患者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J].湖北医学院学报,2011,12(02):105-107.[2]狄建英,王冬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进展,2009,12(15):1056-1058.[
7、3]马桂香,马雪萍,锁晓燕.熊去氧胆酸配伍地塞米松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5例[J].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09,15(32):2715-2716.[4]杨敏,廖小萍,岳涛•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探讨[J]•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10,23(11):1036-1039.[5]周天兰,李存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27(02):304-306.[6]凌玲,刘兆明,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