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ID:32797754

大小:56.1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_第1页
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_第2页
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16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阿依古丽•吾塔尔拜1年四春2(1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检验科836400;2新曬福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836400)【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总结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针对从2012年1月至6月我院收诊的101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101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将检测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红细胞压积都

2、显箸比对照组高(P<0.05),与此相反,红细胞变形指数却比对照组要低(P<0.05)o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者相比会明显升高,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这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以及采取合适的临床治疗手段。【关键词】高血压血液流变学检测【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103-01高血压对于人体脏器如心、脑、肾等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危害,长期高血压不仅会使得这些脏器无法行使其功能,还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查阅相关

3、资料,发现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同时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现选取我院从2012年1月至6月收诊的高血压患者共1016例,将其定义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101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6月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确诊的101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28例,女488例,年龄39〜61岁,平均(49±8)岁。另同期随机选取1016例健康者,男514例,女5

4、02例,年龄37〜59岁,平均(46±8)岁。两组成员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检测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检测前均停药三天,早晨空腹采血5ml于肝素抗凝试管中检测。检测仪器为北京忠池伟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血粘度检测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项目主要有如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其次,选取标准负压血沉管对受试对象进行静脉采血1.6ml,将血液用于其余两项指标的检测。检测仪器为ZC40血沉压积测试仪。1.3统计方法:将研究中所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5、进行统计。计量数据釆用学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高血压患者实验组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详见表3•讨论按血流动力学的说法,血压高低是由心输出量和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来决定的。血液粘度的升高会引起体循环周围血管的阻力变大、血流速度变缓,因此导致血压升高。一旦血压长吋间居高不下将进一步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发生功能障碍,胶原被暴露出来,血小板也随之聚集,血液粘度便

6、增加。如此一来,高血压与血粘度异常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因此,在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过程中,血黏度发生的变化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全血粘度受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等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指标可被用于全血粘度指标的良好指示剂。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血浆粘度,特别是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相关联,所以临床上常常用红细胞沉降率表征红细胞间聚集性犬小。红细胞压积与血液粘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剪切率一定时,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成正比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

7、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都明显升高了,与之相反,红细胞变形指数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了解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吋,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不应进行单纯的长期血压控制,应该重视患者血液粘度的改善,定期监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血压患者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率。参考文献[1]王加瑞•血流变常测指标间关系及应用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2):304-306・[2]李玉芬,陈燕,戚其学•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

8、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4):310-311.⑶黄巧莉•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J]・右江医学,2001,29(1):35.⑷李玉芬,陈燕,戚其学•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4):310-311.[5]林伟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