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85824
大小:56.9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葛根素治疗糖尿病肾病24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葛根素治疗糖尿病肾病24例疗效观察(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中心卫牛院甘肃武威733299)【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35-02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病情多已发展至不可逆性,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牛活质量及寿命。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观点较多,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障碍或遗传因素有关。现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
2、肾病无特殊、有效的方法,若在肾病早期阶段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仍有希望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木文采用葛根素治疗糖尿病肾病,治疗后尿蛋白降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确诊为糖尿病的住院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6〜70岁,平均53岁。病程4〜20年。均选择符合1990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199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以及国家肾病基金会制定的糖尿病蛋白尿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功能不全、发热及近期使用过肾毒性药物史。1.2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24
3、h尿液,混匀准确记录尿量,留取6mL用于测尿白蛋白,按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A组)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B组)。A组24例,尿白蛋白为30〜300mg/24h;B组24例,尿白蛋白〉300mg/24ho两组各随机分为Al、A2组和Bl、B2组,每组各12例。所有患者应用糖尿病饮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高血压者,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将血压控制住140/90mmHg以下。其中Al、B1组在该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葛根素400mg(注射用葛根素由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X20010776)加0
4、.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的变化。尿白蛋白监测采用方法:采用德国贝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应用注吸法。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x-±s)表示。自身和组间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2•结果应用葛根素治疗组(Al.B1)尿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A2、B2)糖尿病饮食及胰岛素组治疗后尿白蛋白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o见表1、2«表1A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的变化(x-±s)3•讨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最重要的微血管并
5、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尚不清处。根据目前研究与肾组织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血液动力学异常、生长因子与化学趋化因子产生异常、反应氧中间产物(ROS)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积聚,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便化,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而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构成。血液粘绸度的增加会增加肾缺血、缺氧⑴,而高凝状态下血小板粘附集聚活性增强并形成微血栓,后者又可促进血小板大量活化,从而出现亚临床和临床症状,即微血管疾病[2]。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血流量不断下降[3],
6、加之持续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肾内血管阻力增加[4]。本组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尚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有效。葛根素注射液是中药葛根的有效成分■异黄酮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为4,7•二径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此药临床上多应用于冠心病、脑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能够抑制血小板集聚,改善微循环。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及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加用葛根素治疗后,尿UARE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葛根素有抑
7、制二磷酸腺昔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性的作用[5],因此通过其对肾小球血粘稠度的改善亦有其治疗作用。葛根素还可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所致收缩微血管作用,改善肾缺血、缺氧⑹。综上所述,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良药,治疗效果显著,是微循环改善剂,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理想药物。【参考文献】[1]张凤玲,严晓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研究进展卩]・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84-86・[2]周鹏.2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J]•中华内分泌杂志,1998;14(2):15.[3]Za
8、tzR,Brenner.Pathogenesisofdiabet:icmicroangiopaththehemodynamicview.AmJMed,1986;80:443.[4]Charo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