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塞通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塞通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盛丰华唐合娟王莉(山东省五莲县人民医院262300)【中图分类号】R5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095-01【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于血塞通胶囊。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结论血塞通是治疗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关键词】血塞通糖尿病肾病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肾小球内
2、高血压、高灌注、高滤过,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为特征,一旦出现明显蛋白尿,病情将不断进展,直至发展为肾袞竭。在糖尿病早期,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可使病变逆转,因此临床上非常重视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笔者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7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纳入观察对象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9例,符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标准。男37例,女42例,年龄47〜80岁,平均61.9±21.4岁,
3、病程1〜9年。1.2方法治疗组:给于血塞通胶囊口服,2粒/次,3次/d,连服1个月,同时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根据血糖、尿糖检验值给予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并根据监测值随时调整剂量。使患者血糖值调控在接近正常水平。合并感染时选用对肾脏无毒性的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对于合并神经并发症者给予相应的治疗。1.3疗效判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①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一h肾功能正常,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基木正常。②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尿蛋白较治疗前有好转,低于0.1〜0.5g/L,,肾功能和血液流
4、变学稍改善。③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尿蛋白,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无变化。2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好转38例,无效7例,总冇效率91.1%。冇1例患者出现双侧踝部皮疹,给予局部涂抹肤轻松软膏后好转、1例出现在服药第二天一过性腹泻,未予处理,继续服药3天后自行好转。副反应发生率0.22%,未见严重副反应。3讨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该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功能亢进,血中TXA2含量增高,导致血小板生长因子释放,刺激了血管平滑肌,结缔组织
5、增生、血液粘滞度增高而微血栓形成。具体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与局部粘附聚集,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流变学改变,组织缺血缺氧。由于微循环发生功能性改变,加重了肾脏的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的增强又导致尿蛋白漏出,如此恶性循环,加速了糖尿病肾病的进展[1】。近年来,祖国医学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极好的疗效。血塞通胶囊主要成分是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三七中Rgl为人参皂苷,可以使血小板内环腺苷酸含量增加,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研究发现血塞通注射液可以降
6、低TG、TC的水平,表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病人脂质代谢紊乱,有效的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2】。血塞通软胶囊通过以上这些作用使肾组织缺血缺氧得到改善,延缓肾损害。严素娟等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观察结果提示:血塞通可冇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黏度、血流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改善高粘血症,并且可以明显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吋间活动度等指标,能起到显著的抗凝作用。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在用药后显著下降,可冇效地延缓糖尿病肾病肾损害的进展[3
7、】。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率达91.1%,疗效可靠,副作用发生率仅2.2%,且无严重副作用,是临床治疗安全冇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RayI,DattaAK,MukhopadhyayP,etal.Astudyoftheassociationofmicro-albuminuriaandC-reactiveprotein(CRP)innormotensivediabeticandhypertensivediabeticpatients.JIndianMedAssoc.
8、2011;109(6):428-9.[2]FogartyDG,RichSS,HannaL,etal.Urinaryalbuminexcretioninfamilieswithtype2diabetesisheritableandgeneticallycorrelatedtobloodpressure.KidneyInt.2000;57(l):250-7.[3】严素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