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摘要:老子《道德经》一书以“自然无为”的中心思想,主张顺任事物自身状况自由发展,不以外在强制力量去约束,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治”的境界。而当代社会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不知不觉中走向误区,陷入了精神“围城”。将探讨老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引导当代人类从个体自身、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三个方面寻求自我价值的正确取向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关键词:“无为”;价值误区;自我价值;回归本真;老子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2、3-291X(2010)18-0224-0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推动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除了无限制地向自然的索取,社会在你争我夺间徘徊前行,资源、利益,权力、金钱,现实和欲望的差距酝酿着堕落和悲剧,人类自我价值的取向和定位开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摇曳不定,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危机的出现、个人自由的丧失种种现象不间断地袭来。一、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误区有人称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年代”,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价值,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自
3、西方科技革命以来,社会的物质化倾向逐渐明朗,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随即在这样的趋势里扭转了价值取向,甚至陷入了价值定位的误区。(一)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倾向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海德格尔就认为人类中心论是“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人的地位的绝对性、至上性和唯一性。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自居,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为人而存在,人的利益和需要决定自然的存在和价值,只重视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生态的平衡性与规律性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附性与不可分离性,对
4、自然界进行着“征服”式的强取豪夺。诚然,人之于自然,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可能被视为与人类独立平等的道德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但问题在于,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利益矛盾的激化,使得这种取向走向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推进了人类主体理性的无限膨胀与扩张,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和动力,忽视了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限度,断裂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联系。(二)绝对“功利价值”倾向工业文明社会主张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注重对技术使用
5、、物质占有的强调。物质化逐渐强化的现实下,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份额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个体的被认可程度和行为的可支配范围。现代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直接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关,而这种社会资源更多地以客观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因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不择手段,甚至是反目成仇的相互迫害,人类日益深重地生活在物质利益的阴影之下沦为物欲的奴仆。金钱、利益、官位、声望,功名利禄以巨大的诱惑力支配着在物欲横流中挣扎的芸芸众生,理想、道德便在这样的荡涤下岌岌可危。人的存在和本质、生命和世界终极意义之类的形
6、而上问题被束之高阁,人类沦为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对于现世,则走向“享乐主义”,欲望的极度膨胀、功利化价值的泛滥促使人与人的交往被定格在你争我夺的资源利益争夺的拉锯战中。(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在功利价值的指导之下,追求最大幸福、力图免除痛苦,趋乐避苦成为人生的基本目标,社会生活中也就形成了以个人的利害、享乐为标准的利己行为倾向。对于科技和技术的推崇使得人的个体价值不断被强化,人类开始狂热地谋求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这是被限制在抢夺有限物质资源状态下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现状的普遍
7、表现,个人私欲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听任常人俯首称臣。个人主义的极端走向导致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的泛滥,人类精神世界逐渐滑坡,道德缺乏明晰的认同感,甚至道德底线的坚守也日渐力不从心;而另一方面,权力崇拜横行当道,对其过度的迷恋和追求容易引发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难以坚守同一的道德标准,道德选择的多元化、模糊化以及利益的相悖相逐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二、老子“无为”思想中关于人类自我价值的定位及实现路径五千言《道德经》,核心在于“道法自然”,手段在于“无为”,即“无违”,因任自然而无所
8、作为或不强作为之意。此所谓“自然”,并非单指自然界,而是“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是“道”的本质属性,也是世间万物所依循的生存和发展规律。“无为”是一种待物之道、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养心养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在老子看来,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心之中,必须首先引导人类守住自己的人性本质、明白生命的究竟,人类才会有一个合理的生存方式,才不至于迷失在声色货利的现实世界。(一)节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