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48052
大小:67.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4
《网络舆情治理的议程设置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舆情治理的议程设置研究朱敏樊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呈上升态势,导致的失控局面将危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提升网络舆情共同治理,应当把电子参与作为逻辑起点,关注舆情治理屮的议程设置环节。公民个体的电子参与,通过施拉姆循环理论的“编码一译码一释码”,不断传播扩散,从而汇聚成多源流理论中的问题溪流、政治溪流和政策溪流,打开政策之窗,触发议程设置。各级政府需要开拓网络舆情治理新思路,提高电子参与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通过电子参与形式增加与公民个体、群体和利益相关
2、者的互动,同吋,高度重视焦点危机事件及舆情的突发性指标变化,对相互作用发酵的各条溪流进行有效切割,排除各类结构隐患,顺畅议程设置过程,加速推进网络舆情处置。关键词:电了参与;网络舆情;问题溪流;政治溪流;政策溪流;议程设置;作者简介:朱敏(1981—),女,上海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研究;作者简介:樊博(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从事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研究。收稿日期:2017-03-23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分类挖掘的应急救援资源
3、储备研究”(71371122)Received:2017-03-23一、引言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公民对各种现象进行评判、对各种问题发表意见的愿望强烈,由此伴生的情绪表达也广泛存在。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公民在网络上的发言远比在现实世界中更积极111。公民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的方式参与社会舆情,这种映射即为网络舆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进行信息交互、意见表达的载体日益丰富,截至2016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基于这一庞大群体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数量不断增大、影响力不断
4、增强。由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非理性、群体极性化和非线性传播等特点,导致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失控的局面屡有岀现,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严峻考验。网络舆情治理首先要做什么?哪些问题的重要性更显著?哪些事项应该及时解决或回应?这些都涉及舆情治理中的议程设置问题。在传统的网络治理研究和实践中,主要由政府作为治理主体,议程由政府单方面进行设置。随着当前网络舆情事件错综复杂的变化,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路径选择,公民电子参与的作用,在其屮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拟从电子参与的视角切入,分析舆情治理中议程设置如何触发,并
5、据此给出相关建议。笔者首先回顾了学者们在网络舆情治理、电子参与和议程设置方面的研究,根据现状提出破题思路。然后,从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维度,用多源流理论和施拉姆理论构建舆情治理中电子参与触发议程设置的模型,分析电子参与如何传播、交互、扩散,进而形成问题溪流、政治溪流和政策溪流,打开政策Z窗,触发议程设置,并结合网络舆情事件对这一模型和过程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据此对网络舆情治理给出建议。二、网络舆情治理、电子参与和议程设置传统舆情治理多采用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治理,近年来,学界更多采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来对网络舆情治理进行研究。公
6、共治理有丰富的内涵,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是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利益相关方、公民等,且各主体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密切的互动,通过协作、共同治理、广泛参与,从而协调多方利益,实施治理。罗霄峰等人(2010)认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是政府、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和用户等,治理过程是将各自作用形成合力,制定和实施旨在规范网络舆情发展和使用的共同原则、准则、规则、决策程序和方案也。喻国明(2017)认为,舆论是舆论场中的广泛存在,网络舆情治理规制的首要目标不是“治”舆论,而是透过舆论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并在规制构建中体现网
7、络舆论场域的复杂性要求,理解和把握网络内容牛产机制中的关联性固。这才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伊斯顿(1999)在其著作《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屮认为,公共政策输入有内外之分,内部输入主要来自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政治要求和支持,外部输入主要来自大众媒体、利益集团、政党或个人等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外部乜1。据此概念来定义,公民电子参与形成的网络舆情属于外部输入范畴。张小明(2013)认为,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输入经常起始于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的层级互动,是“内部输入”模型,这一框架的形成,与当前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利益的多样化
8、、利益结构趋向复杂化的态势之间,存在很大结构性张力,暴露出众多问题£51oBertotet等人(2010)认为,政府和利益相关者的电子互动,潜在增强了民主参与,并扩大到那些之前未曾参与政策制定的在线公民凹。谢金林(2013)引入议程设置共同参与的理念,他在著作中提岀,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参与自由性、历时共享性、交互性、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