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

ID:32615124

大小:46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_第1页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_第2页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_第3页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_第4页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再兴: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1也说柞伯鼎铭“無殳”一词(首发)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摘要】柞伯鼎铭的“無殳”一词应该读作“舞殳”,就是举起武器作乱的意思。传世的敔簋铭文中“南淮尸(夷)”中的可以释为“殳”,读作“摇殳”,也就是“动殳”,与“舞殳”的意思是一样的。【关键词】柞伯鼎無殳敔簋近年发表的柞伯鼎铭文学界已经有很多讨论。其中的“無殳”一词,学者争论尤多。该词的相关语境为:“虢中(仲)令柞白

2、(伯)曰。才(在)乃聖且(祖)周公又(有)共于周邦。用昏無殳。廣伐南或(國)。今女(汝)(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既圍(城)。”各家观点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认为是“及”字。最先提出此说的是朱凤瀚[1]先生。他认为“用昏无及”是说周公勤勉无人可及。黄天树[2]先生也释为“无及”,不过他认为“无及”相当于应侯见工鼎的“非良”,“可能是‘不好’之类的意思”。周宝宏[3]先生认为“无及”是人名,他将“用昏无及广伐南国”连读,意思是昏邦首领无及广伐南国。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殳”字。李学勤[4]先生将“殳”读作“输”,认为“输”即委输,指蛮夷向周王朝承担贡纳,“無殳”是指不行纳

3、贡。也有学者主张“無殳”是人名或族名。如季旭昇[5]先生认为是私名。鄢国盛[6]认为“無殳”可能是外族首领之名号。字当为“殳”字,鄢国盛、季旭昇对其字形已有详细的辨析。不过,我们认为“無殳”不是人名、族名。本铭“用昏無殳”,昏即下文的昏邑,后面不需要再跟人名或族名。收稿日期:2010年5月7日發佈日期:2010年5月7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1“用昏無殳,广伐南或(国)”一句的结构与多友鼎铭“用嚴(玁)(狁)放(方)(興),廣伐

4、京(師)”十分相似。“方兴”的“兴”,一般解释为兴起,与《书·费誓》“淮夷、徐戎并兴”相同。《诗经》、《左传》、《公羊传》等文献中多见“兴师”一语,即当与此相近。这一意义跟小臣簋“東尸(夷)大反”应该也是很相近的。兴师起兵的形象化说法就是“举干戈”。因此,我们认为“無殳”的意义应该如同动干戈、举兵之类,表示起兵反叛作乱。具体行动就是下文的“广伐南国”。虢仲盨盖(集成4435)讲虢仲从王南征,伐南淮夷,跟本铭应该是同一次行动。“昏”应该就是淮夷的一个城邑之一。淮夷起兵广伐南国,又见于禹鼎铭:“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从训诂

5、的角度来看,“無殳”解释为举兵,无须通假即可讲通。“無”,甲骨文作,金文作,象双手持物起舞,為“舞”之初文。传世文献中也有通用的例子。《周礼·地官·乡大夫》:“五曰兴舞。”郑注:“故书‘舞’为‘無’,杜子春‘無’读为‘舞’。”引申可以表示舞动、挥舞、舞弄等意义。《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爲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作“刑天舞干戚”,“舞”字意义即与此相当。后世还有“舞枪弄棒”一类说法。殳本是一种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郑司农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1978年湖北随县

6、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越殳、1995年陕西咸阳市东郊渭阳乡塔儿坡村出土的十九年大良造鞅鐓都自名为“殳”。“殳”字从具体某种兵器可以引申表示兵器总称。《说文叙》“七曰殳书”,段注:“按言‘殳’以包凡兵器题识,不必专谓殳。”这种引申方式在词义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此不赘。有学者认为殳多为尊贵者,如王、诸侯所用,是王或诸侯之仪仗兵器[7]。但是十五年趞曹鼎(集成2784)铭文云:“史趞曹易(賜)弓矢虎盧(櫓)九(厹)胄毌殳。”殳与弓矢等其他兵器并列作为赏赐品,可见其并不完全是王或诸侯的专用品。因此,以“殳”作为淮夷之兵器表示淮夷起兵作乱是很正常的。殳有时其实只是一根棍棒。《说

7、文》“殳”字下引《礼》曰:“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收稿日期:2010年5月7日發佈日期:2010年5月7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1也许因为叛乱者的武器比较简陋,所以说成“殳”。《后汉书·西羌传》就记载羌人为乱,以竹为兵器:“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由此我们还可以重新释读传世西周晚期敔簋(集

8、成4323)铭文中“南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